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有哪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导语: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吗?请关注——兴趣培养“三步走”

第一步,教师必须给学生一定程度的“刺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刺激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产生疑问与好奇,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去吊学生求知的“胃口”。但刺激必须适度。不足的刺激无法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而过度的刺激有可能变成强迫、恐吓和暴力的代名词。过度的刺激使学生被奴役和顺从,只可能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死记硬背和机械的重复;它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心!英语学习在我国被过度重视,其教学方法又大多“简单粗暴”,其结果是大量的创新型学生被扼杀!教师如果采用强制的办法,把自己认为是“最好的知识”硬塞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变得越来越厌学、惧学和逃学。因此,适度刺激的方式只能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主要靠启发和诱导逐渐将学生引入新的领域。它可以是幽默诙谐的风趣语言,令人回味的优美词汇,激起波澜的巧比妙喻,富于启发的设疑问难,言尽意犹的弦外之音;也可以是真切的表情,形象的手势,传神的目光……只有当教学活动成为师生间的互动,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有了求知欲,甚至产生了欲解不能,欲罢不舍的心理状态后,才能说明教师的适度刺激取得了成功。

适度刺激

第二步,教师必须给学生适度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学生的求知欲轻而易举就得到满足,那其精神上的兴奋和愉悦是有限的。一定的挫折和失败对学生来说是必须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学生只有靠自身的能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其自我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其自信心才能得到增强,他们在精神上才能获得足够的兴奋和愉悦。应试教育是“以分为本”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几乎全是接受性学习。大多数教师采用尽可能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方式,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其结果是学生不得不无条件地接受大量他们并没产生兴趣的知识。当然,学生的学习毕竟是要以接受前人的间接经验为主,但直接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对他原来并不感兴趣的知识逐渐产生兴趣,只有经常靠他自身能力去“发现”一些对他来说是“新东西”的知识,他才能获得当“小小科学家”的成就感。同时,经过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由于它是自身“悟”出来的,所以比直接接受的知识不仅理解的深刻和到位,而且能够更加灵活地去应用。此外,由于学生长期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思考和追求,在情感上就会欲罢不舍,就会“日久生情”,就会对知识产生直接兴趣。国外有人认为:为学习而学习(T0 learn for the learning)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这就是充分认识到了直接兴趣的作用。换句话说,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而非“奴隶”,要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直接兴趣,教师就必须经常让学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自主探究

第三步,教师必须给学生适时适度的帮助和满足。教师给学生的满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予其求知欲的满足;二是给予其自我表现欲的满足。前者是指学生靠自主探究不能获得相应知识时,教师要给学生答疑解惑,也就是通常的讲解。后者是指教师要使学生在群体中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赏。素质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讲究供需平衡,讲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全面客观真实,允许学生扬长避短,在学生真正有内需的时候,给予其适当的满足,切忌供大于求。学生需要帮助和满足的最佳时机应该是他“尽力跳,还够不着”的时候。这个时机也可理解为他快要失去信心而准备放弃的时候;在他真正发出求助信号的时候;在他历经数次尝试而没有进展的时候;在他已经尽力但不能有所突破的时候。学生需要帮助的最佳程度应该是他“尽力跳,才够得着”的程度。也就是说帮助要适可而止。有时仅需要重新刺激其求知欲;有时则需要帮助其越过自身不能逾越的“鸿沟”和渡过的“关卡”。教师一定要真正体现自己是在“教”而非“灌”。教就意味着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身教重于言教……最终达到为了不再教的目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思考和动手的兴趣,做学生的顾问和意见的交换者,而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现成真理的人。

给予满足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从适度刺激入手,给学生适度自主探究的时空和给予其必要的满足这三个方面正确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这里“度”的把握是关键,它会因人、因时和因课的不同而不同。那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呢?请看本文续篇——课堂上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问题导学”模式。

本文内容由小舻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