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否则不如不读的文章出处(读书不是要让你信仰书中的结论)

导语:读书就要尽信书,如果不是,那不如无书

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否则不如不读的文章出处(读书不是要让你信仰书中的结论)

关于阅读,很多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就是告诫我们看书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选择全部相信书上的内容的话,那还不如不看书。

这句话对不对呢?我认为得分人。

但如果看书不相信书,这就很有意思了 ,那为什么还要看书呢?

就像不爱一个人,还要纠缠在一起,干啥呢?

耍流氓吗?

在我看来看书如果不相信,甚至是全相信的话,那还不如不看书。

为什么这么说?暂时按下不表,先问你一个问题。

1、你为什么会看书呢?

不同的人看书有不同的目的和追求,这是肯定的。

我总结看书的人无非就是这3种。

1、看书是纯粹消费,打发时间和精力的。

2、看书是学习成长,提升精神和内在的。

3、看书是实践改变,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同样是看书,这三种人看的书和获得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消费书的人看完就看完了,也不会在意看了那些内容,有什么重点,有什么用处。

在他们看来,看书的过程舒服就行了 ,他们更偏向于看虚构类书籍。

学习成长的人看书,更注重看非虚构类的书籍,比如能提升觉知的,提升思维的,提升境界的,开启元思考能力的,看起来有高级感的书籍。

他们会摘选书摘,抄写概念,整理金句,写一篇收获满满的读书笔记,甚至列出行动清单。

做完这一切之后,他们又继续寻找下一本更高级的书,继续学习更多高级的概念,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而实践改变的人看书,更倾向于选择实用类的书,比如做好PPT的7个步骤,做好演讲的6大技巧等。

他们最大的诉求就是我遇到问题了 ,那本书可以告诉我怎么解决,有哪些步骤,有哪些坑,作者是不是用这些步骤解决过这样的问题,结果怎么样。

他们不在意更多的高级概念、更高的思维觉悟,是否有更牛逼的谈资。

只要我按照书中的方法来做,是不是就可以解决我的问题,然后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作者给的方法,以便适用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变得更好。

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人是属于第3种人,也是我在这里要讨论的那拨人。

他们为什么看书?

就是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2、作者为什么写一本书?

很多读者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写一本书?

哪怕想到过,也停留在写书就是为了增加影响力,为了赚钱而已。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作者都是如此。

但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很多人甚至90%的人是没有资格写书的。

是的,90%的人没有写过书,那为什么呢?

因为写书是有门槛的,哪怕现在已经很低了 ,也不是普通人够得着的。

写书最大的门槛是有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解决某个领域问题的知识体系。

比如解决演讲领域的知识体系:

如何让不会演讲的人按照方法去练习,实践就能掌握演讲能力的知识体系。

而大部分实用类书籍,作者是拥有较完善的知识体系,然后通过写书的形式呈现出来。

大白话就是:这个问题我遇到过,我用了这些方法来解决,避开了哪些坑,犯过哪些错,最后效果怎么样。

我通通写下来告诉你,这就是作者的初衷。

既然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别人已经遇到过,思考过,解决过,结果还不错。

那为什么不完全按照他的方法去做呢?

很多人的误区就是说要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

因为可能时代背景变了,方法落后了,不适用了,大环境不对了。

他用了能改变,我用就不行啦等等。

道理都对,但就是在鬼扯。

就像很多人说我做不好那件事,是因为我没天赋。

拜托,你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的地步。

所以,前任有轮子给你,你拿去用就好了 ,非得再发明轮子,费那个劲干嘛呢?

更何况很多人连轮子长啥样都不知道,还在那里低头研究。

读书就要尽信书,如果不是那不如无书。

本文内容由小林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