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符号叫什么(关于阴阳符号的源由有哪些)
导语:「周易书场」180210篇:古老的阴阳符号是什么样子?
现在看到的阴爻符号“—”“- -”,是在东汉初才出现的。但考古成果揭示,古老的阴阳符号并不是这样子的。如河南新蔡出土的战国中期的葛陵楚竹书《周易》中的符号。由于竹木、简帛之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易保存。比这个更早的周易或易学方面的资料难以发现。但我们还是可以据此展开想象。
阳的符号与今天的阳爻符号一致。其意义,我们可以假定“—”为“平”。太阳升起的地方,肉眼看起来就是一根横着的线条的“平”的状态,或者直接叫地平线、天际线,或者是平原、平整的地。比如“旦”“上”字下面的那一横所示之义。
旦,《说文解字》说: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上,《正韵》解说为,在上之上,对下之称。
现在通行的“--”阴爻符号出现之前,用 “∧”、“╳”“八” “ハ”(有说为古文六、八)表示“阴”。其中叉形符号两线段交叉点靠上,呈上小下大的形状。
我们可以想象,“∧”、“╳”“八” “ハ”原始的本义可能是对某种自然物的状态的拟形。
如果我们用“∧”“—”转换一下现在看到的八卦符号,八卦就变成了另一种形式。
乾☰坤☷震☳坎☵艮☶巽☴离☲兑☱。
如:(从前往后依次表示一二三爻下与上的顺序)
乾— — — 震—∧∧ 坎∧—∧ 艮∧∧—
坤∧∧∧ 巽∧— — 离—∧— 兑— —∧
假如我们把“—”视为天际线,天地相交的那一线。那么,乾“— — —”表示的是天际线上面那部分,为“天”。当然这肯定有个漫长的过程才最终形成。对比坤∧∧∧,我们不难想象出这样的取义。坤∧∧∧,多像起伏的连山的山峰相连啊。原始人最初多在山中生活,因为那里有丰富的生存物质,当然首先是可食物。这样说也符合从动物到人的演化过程。原始人从山上走到平地、水边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身处无尽的大山中,居高一望,看到的不都是坤∧∧∧符号所示的形状么?坤就被引申为“地”,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漫长的。
“∧”这个符号被说是古文字六、八的形变。其实在8000年前河南舞阳贾湖人就会画类似形状了。俺想象,这个符号像山峰之形,也像山洞之形,也像山谷入口之形,甚至更多。这恐怕和原始人经年累月待在山中,居高而望的感知有关。
假使我们就以“∧”符号为“山”的模拟,那么——
震—∧∧,就相当于是“平”“—”地之上有“山”∧∧了,而且是“重山”。很可能“震”“为大涂”才是“震”象的本义。涂,塗,就是大土山。
坎∧—∧,就是两山∧∧之间有“—”一平连通了。很可能“坎”“为通”才是坎的本义。
艮∧∧—,就是“山”∧∧上有“平”“—”了。它泛指山,特指“陆”。艮为“陆”,这在汉代易象运用中如《焦氏易林》中是常见的。
巽∧— —,就是厚厚的平地“— —”下有一个空空的洞“∧”。原始人洞处穴居,对“洞”“孔”的感知定会不少。由洞可入,“入”很可能是“巽”的本义。山中的较大的孔洞都有呼吸作用,进出洞口很容易感受到气流,这就可能引出“风”的概念。风过处,万物皆伏,则“长”的形态就可能有了。假如这个“∧”符也表示山谷入口,这样的状况也会有的。
离—∧—,就表示两平“— —”之间有突出的山峰∧,就是一大片平地的中间有山峰高耸。这是山立在平地上的形状的拟态。就像“山”附于“地”。所以“丽”很可能是离的本义。丽,古文写作:
古文丽字
天啊,这多像把离的“—”“∧”上下重叠的形象啊,只是取掉了最下面一画。
兑——∧,就是比较高比较厚的平地上有尖顶的山的样子。其象就像一个尖锐的突出物。所以“兑”象与“锐”有关,“锐”则锋利,就与“锋”“刃”有关。兑,《说卦》传下来的一个重要的象,是“羊”。
羊,甲骨文作:
羊的甲骨文
金文作:
羊的金文
拿这两个字形和下面用古老的阴阳符号上下重叠排成的兑卦符号比较一下,我们会不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现在我们用“∧”代替现行的阴爻制作两张八卦排序图,则成为:
假使我们把“∧”变成“∨”,并且想象这像“迎日推策”观察太阳运行时微微张开的两个手指,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八卦符号可能表示太阳运行的位置变化或其规律。假使我们“∧”变成“∟”或“┚”,我们就可以想象那是立竿测影时古人观测到的竿与其影所形成的图象,那么,八卦符号就可能既包含着“天”的信息又包含着“地”的信息。我们因此尽可猜想八卦起源与天文历法有紧密的关系。考古发现和史前文明研究者的成果,使我们尽可以尽情想象。
好,且打住。现在,我们再把“阴∧”“阳—”两个符号打散,放到远古先人的刻画符号中去(附图)。那时肯定还没有“卦”没有“易”。但那些原始的符号肯定有它们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一一破译,并理解它们的组合。我们就离会离原始的真相更进一步。如此之后,我们再去读卦,也许就会得到更多的本真。
让我们开动脑筋尽情去想象吧。
本文内容由小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