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潮汕地区冬至节祭祖(潮汕冬至祭祖的由来)

导语:潮汕冬节民俗文化活动,如祭祖、谢神、扫墓、吃糯米丸

(来源:网络,只做分享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鸣谢,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潮汕冬节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汉族传统节日。在潮汕,冬节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节日之一。潮汕冬节有很多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如祭祖、谢神、扫墓、吃糯米丸等。

1.节日简介

冬至,潮人称为 冬节。 潮人把冬至当小年过,故潮谚说:“吃过冬节 圆,就算大一年(岁)。”《初学记》卷四引《玉烛宝典》云:“十一月 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阴阳日月万物之始……故有履长之贺。”因 为这天是周历的元旦,所以古人常在这一天开展重要活动。例如上古在春 分、秋分、夏至、冬至登观天台观天象,并将所见天象刻在简策上,以附 会一年的人事吉凶。汉魏时用夏历,但把冬至称为亚岁,同样在这一天进 行重要的祭祀或其他活动,《初学记》卷四引《宋书》曰:魏晋“冬至, 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二程语录》卷十二云:“冬至节令命妇进 表,贺太皇及大后太妃。”可见古人是把冬至当作小年来过的。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汉族民间一个重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2潮汕冬节民俗

吃冬节丸

潮汕冬节丸(南方人称“丸”,北方人叫“圆”。叫法虽不同而义同),分两种:一为常见的糯米丸,一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长条,用剪刀斜剪下,两头尖尖如白米,故名。主要流行于揭阳一带)。

福建人在冬节也要吃糯米丸,《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载有这种风俗起源的传说:

往时有一樵者,至山樵采,失足坠涧中。涧极深,无人援救,不能出险。且深山路绝人稀,樵者呼救,力竭声嘶,亦无援之者。樵者居涧中,食黄精姜得免饿毙。历十余年,遍体生毛,身轻能飞。于是高飞出涧还家。性状全变,家人呼之不应。乃用糯米粉和水成丸,与樵者食。樵者以为黄精姜,食之。渐还本性,家人得以团聚。而自此相沿成习,遂有搓丸之风矣。

这个传说,是在意义寄托的层次上对冬至吃糯米丸的习俗的诠释。潮汕人多从福建迁移而来,冬至吃糯米丸与福建同俗。而潮人通过这种民俗活动,把祈求家人团聚、家族和谐团结的寄托,表现得更为鲜明。冬至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先将糯米舂成米粉末儿晒干。冬至前一天,吃过晚饭后,家中的主妇就开始张罗着把一只大箶(浅沿的筐箩)摆在桌上或地上,用开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团,然后,一家子无论大人小孩就围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样的冬至丸,放入箶里晾晒。冬节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为好,这叫“父子公孙丸”,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妇煮好红糖汤,将丸子下锅,煮成汤丸。先盛一大钵祭祖,家里的地主爷、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过。然后主妇叫醒全家老少起来食汤丸,俗称“汤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汤丸大一岁”。尤其是孩子们最盼吃这碗圆,常是半夜里醒来好几回。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作对似的,老是不亮。其实这是到了冬节前这天,夜的时间最长,过了这一天,便开始逐渐变短。

“食了汤丸大一岁”的俗谚来历,王琳乾先生在《说说小阳春与寒冬至》(载1987年第四期《潮人》)说:“人们对此有两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新年长一岁;一说此语出自囚徒,因每年秋天,是杀人的季节,犯死罪的人,都在秋天处决。冬至一到,就可延至明年,所以犯人一食冬节丸,就说又多了一岁了。据旧史料所载:‘后汉盛吉为廷尉,每年至节,狱囚当断,妻夜秉烛,吉持丹笔,夫妻相对垂泣。’故前人诗有:‘执笔对之泣,哀此击中囚。’冬至一过,就封刀待秋官了。”

潮汕地区,一家人如有在外地工作的,要留一些糯米粉等他(或她)回家时做汤丸吃,以示一家团圆。另外,还要经常留些糯米粉以待客人,客人来了,便煮甜丸敬客。潮汕过洋者众,旧时华侨多在冬天回乡,来年春再出洋。所以留糯米粉以待亲人回乡,也是一种风俗,也取甜蜜团圆之意。

谢神

在潮汕农村,冬节丸除了食用外,还有个特别的用途,即是在门框、碓臼、炉灶、米缸、犁耙、水车以及猪、鸡、鹅、牛等牲畜身上粘贴二粒糯米丸,祈神保护,祷祝牲畜平安过冬,新年健旺。有些地方还要在水果树上贴上冬节丸,在树干上遍处划破一点点树皮,把丸汤淋在上面,祈望来年果树能贴枝,结的果实象汤圆一样流流滴滴。所有这些,都是昔时小农经济生产者对自然神的崇敬与依赖。

在牛角上贴丸,这是对老牛表功,易为人理解,但潮汕还有一种奇特的习俗,就是要用汤丸给老鼠吃,也就是府县志多次提到的“谓之饲耗”一事,却很少人能懂得其中道理。相传,稻谷的种子,是先前住在田里的老鼠从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的。农民为答谢老鼠的辛劳,约定每年收割时,一片土地的路边,总要留下几株稻谷不割,给老鼠食,饲耗是本此而来的。后来因有一个较贪心的人,割稻时一株也不留地割得净尽,使老鼠没东西可吃。它饿着肚皮跑到观音大士那里控诉,说农民忘恩失信。观音大士便叫它搬进农民家中去住,并赐了它一口坚硬的金牙,使它能咬破东西寻食物。从此老鼠就到处为害了。其实,稻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从野生原稻培育出来的,精收细打,颗粒归仓是做得对的,饲老鼠是不应该的,但这毕竟是千百年来的汉族民间传说而已。

扫墓

冬节潮属有上坟扫墓的习俗。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节和冬节,谓之“挂春纸”和“挂冬纸”。一般情况下,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挂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挂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挂冬纸”,原因是冬节气候较为干燥,与暮春莺飞草长、常有纷纷细雨的清明不同,道路易行,也便于上山野餐。冬节扫墓的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鲜蚶、柑橘等物及粿品。鲜蚶是必要的,意谓取其吉利的意义。拜墓之时,还须拜墓旁的土地爷,即所谓后土之神。祭拜仪式过后,人们就在墓前聚餐。野外的聚餐轻松又热闹,儿童嬉闹,长者举杯闲谈,山野间荡漾着家族的融洽与和谐。祭品中那盘鲜蚶一定要吃完,并把蚶壳撒在墓堆上。潮人把蚶壳称为“蚶壳钱”,撒在坟头,是将它作为冥钱之用。另外,祭品盘中的大鱼,全尾或截分两段的,照例是留给办理饮酌者的家属。所以成为规例,野餐时什么人都不许吃它。如果你不明规例,错吃了,人们会怪你不晓情理。

占卜

潮人过冬节,还常伴有占卜活动。有以冬至晴雨,预卜年关阴晴的,如民谚说:“冬节乌,年夜酥;冬节红,年夜?(湿)。”意思是说,冬节如果有太阳,过年夜就要下雨;反之,则过年夜就天气很好。因冬至无定日,有人也以此推算冬天寒冻的时间,说“冬节在月头,寒冻年夜交;冬至在月中,无冻又无霜;冬节在月尾,寒冻正、二月。”这些民谚,其真实性如何,是需要科学工作者来回答的。另外,也有人用冬节丸来占卜生男或生女。如果这一年有人家娶新媳妇,那么在天亮时祭拜完井神之后,往井里投进一粒汤丸。然后让新娶妇急忙打水,如果能够将这汤丸打上来,那么则预兆生男孩。有人则将放在筛里的汤丸每次取出两粒,一直取到最后,如果剩下一粒,则预兆生男孩。

吃汤圆

潮汕一带,冬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春糯米粉末儿,做糯米汤圆。到冬 节前一天,吃过晚饭,家中主妇就张罗把一个大葫(浅沿的笸箩)摆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儿揉成团。然后,一家人无论大小都围坐四周,各自捏取 粉团搓成弹珠大的冬至圆。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参差不齐的,这叫“父 子公孙”圆,象征岁暮之际,一家人圆圆满满。冬至日天亮之前,勤劳的 主妇就用红糖煮熟“冬至圆”,盛于碗内祭拜祖先及司命帝君。起床之后, 大人和小孩都要先吃上一碗冬至圆,这样才算添了一岁。如果有家人外出 不归,那么一定要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归家时,做一碗汤圆给他吃。 除了人吃冬节圆外,人们还用以喂牛。如果牛不吃时,要想方设法用 甘蔗叶包住哄它吃。此外,还得在牛的前额、双角、脊背、尾巴贴上圆, 让它跟主人添寿添福。这一天,人们也要在家里的门环、牛栏、猪圈等处 贴上冬节圆,灶头也得放上五、七颗。

3相关传说

传说,有一年冬至,闽南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饥寒交迫,老 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个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圆给女儿吃,但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推来让去;父亲流泪说:“女儿,为父不 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至圆后便分手了。后来,女儿嫁了 一个好人家,日子好过一点了,但她天天思念父亲。到了冬节时候,更是 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将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 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圆,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 景生情。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

冬节吃“圆”,可能源于吃“馄饨”。《帝京岁时纪胜》云:“冬节日 祀祖以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语谓‘冬至馄饨夏至面’。” 潮汕人不在元宵吃汤圆,而在冬节吃,可能与古代冬至吃馄饨有关, 《燕 京岁时记》亦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饨之象,故于冬 至日食之。”今潮汕人所吃的有馅汤圆——鸭母(米念),便类此说。

也有人用冬节圆来占卜生男或生女。如果这一年有人家娶新媳妇,那 么在天亮时祭拜完井神之后,投进一颗汤圆。然后让新媳妇急忙打水,如 果能够将这汤圆打上来,那么则预兆生男孩。有人则将放在筛里的汤圆每 次取出两颗,一直取到最后、如果剩下一颗,则预兆生男孩

本文内容由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