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教育理论心理学重点)

导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笔记——教育心理学篇(三)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教育理论心理学重点)

1.知识的类型: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感性知识分为感知和表象,理性知识分为概念和命题)

(2)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3)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2.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认字及词汇学习;概念学习是概念的获得,发现学习是概念学习的主要形式;概念同化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命题学习是指学习句子中若干概念所组成的复合意义。)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原有知识高于新知识),分为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原有知识低于新知识)。)

3.知识学习过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知识的应用。

4.知识直观的类型:模象直观,实物直观,言语直观。

5.知识保持的策略:

(1)深度加工记忆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6.技能的分类:

(1)操作技能:特点是动作对象的客观性,动作执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心智技能:特点是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执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7.操作技能的形成:

(1)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2)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8.操作技能的培养:

(1)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2)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3)充分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9.心智技能的形成:

(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阶段形成理论;(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语言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动作阶段,内部语言动作阶段)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10.心智技能的一般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11.心智技能的培养:

(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和概括性;

(3)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5)科学的进行练习。

12.问题解决的特征: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问题(深层特征是关键),提出假设(起关键作用的环节),检验假设。(积极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检验假设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条件)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寻求解答阶段,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评价结果阶段。

13.问题解决的策略:尝试策略(算法式策略),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工作法,爬山法)。

1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情境和表征方式,迁移,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与情绪状态,个性特征或人格特质。

15.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锻炼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16.创造性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智力,个性,环境,原有知识。

17.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创造性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集体讨论(头脑风暴法、头脑激励法))

18.态度的含义:态度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和行为成分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9.态度的功能:过滤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调节功能。

20.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21.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自我中心阶段(2~5岁):自我中心,无律期;权威阶段(6~8岁):固定,不可逆,他律期;可逆性阶段(8~10岁):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公正阶段(10~12岁):同情关心来做出道德判断。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律和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2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

(3)品德发展具有过滤性;

(4)自觉纪律的形成。

23.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从众,服从),认同(对榜样的模仿),内化。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内部条件:认知失调(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2)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5.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 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是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26.学生不良行为的过程: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本文内容由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