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傅山的四宁四毋指什么(傅山四宁四毋的美学观)

导语:傅山提出的关于书法的“四宁四毋”被人误读了

傅山提出的关于书法的“四宁四毋”被人误读了

李奕明

傅山楷书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有几句关于书法的话,在书坛影响很大。许多人把它奉为经典,并在书法实践中,将其作为终生不懈追求的至高境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盲目的崇拜,使书法的发展走偏了方向而浑然不知。

这几句话就是他提出的“四宁四毋”,他在《作字示儿孙》小序中写到,写字要注意“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用白话来解说,就是作书可宁追求古拙而不要追求华巧,宁可写得丑些,也不要有取悦于人、奴颜婢膝之态,宁可追求松散参差也不能有轻佻浮滑,宁可信笔直书,也不要描眉画鬓、搔首弄姿。

傅山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这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处世节操有关。傅山所处的时代是明末清初。是一位博艺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明亡后,他剃发反抗清军入关建都北京。并与明朝将领密谋发动抗清起义,因泄密被捕,关进监狱。在严刑逼供下,他只字不招,清庭只好将他释放。出狱后,反清之心不改。曾南下江淮察看了解反清形势。当确感清室日趋巩固,复明无望时,遂返回太原,隐居于城郊僻壤。仍暗中与坚持反清立场的名人和学者,多有交往。

清初,皇帝颁诏天下,录用人才。傅山以病为由拒绝参加考试。皇帝恩准免试、授其“内阁中书”之职,他不叩头谢恩。皇帝并不恼怒,反而表示要“优礼处士”,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回乡后地方官前去拜望,称其内阁中书,傅山低头闭目不应,仍自称为民,避居乡间,不与官府来往,表现出“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和气节。

傅山行草

像傅山这样一个具有高尚气节的人,与当时社会上的攀龙附凤、卑躬屈膝、谄媚做作、唯利是图的风气,必然是格格不入的。当这种社会风气反应到书法上来,傅山便更加反感。请初皇帝推崇赵孟頫、董其昌的书风,一些文人、贰臣为讨好统治者,都学两人的书法,结果学不到位,反而形成一种柔美、软俗的病态风格。面对书坛在这种风气的笼罩中,傅山忧虑难忍。在反清复明已无希望的情况下,他期待着世道风气有所改变,于是他提出“四宁四毋”。由此看来,傅山的“四宁四毋”讲的是书法,反映的却是他的政治观点和处世态度。

如果我们能平心静气地去思考傅山提出的“四宁四毋”,就能发现其中充满着一种无奈情绪。他所要求“四宁四毋”并不是他心目中要达到的真正标准和境界,他知道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氛围中,那个真正标准境界是不可能达到的。于是只好舍此求其次。他提出的“宁拙毋巧”,并不是提倡把字写“拙”,“宁丑毋媚”也不是提倡把字往丑里写。他只是表达对“巧、媚、滑、排”的鄙视。

那么,傅山心目中那个真正标准和境界是什么呢?当我们了解了他的经历和节操后,就自然可以得出,他追求和倡导的是“自然纯净之美”!艺术的本质就是美,是那种晶莹剔透、不掺任何杂质的“自然纯净之美”!像傅山这样的艺术家,他怎么能不懂这个道理,反而要人去追求“拙”和“丑”呢?有人可能说:傅山的意思是要“丑其外表”、“美其内在”。我则不以为然,为什么非得要把内在和外表隔离开来?实现二者在美上的高度统一,不是更好吗!

傅山一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在中国书坛上的影响的确巨大深远。但随着时代变迁,一些人对傅山提出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和真实意图越来越模糊。更为甚者,是当今一些人,为了给自己不成熟甚至迷茫的书法实践寻找理论根据,就曲解傅山的话,并把它推向极端。很多书法基础打得不扎实却又不想下苦功的人,他们用傅山的话做旗子,再披上现代派的外衣,故意把字写丑、写拙。大众看不懂,不喜欢,他们就云山雾罩地说这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其目的就是给自己的头顶涂上一层神秘的光环,让一些人稀里糊涂地对他们顶礼膜拜。如果傅山地下有知,自己讲的那几句话,竟被不肖后人如此曲解、利用,一定会被气得吐血!

此风不可长。它关系到中国书法能否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书坛到了必须正本清源的时候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傅山“四宁四毋”的正确理解。

傅山草书

本文内容由小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