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光岳楼古诗(光岳楼历史背景)

导语:记己亥年开春出游光岳楼

农历(己亥年)猪年正月二十五因公事出差山东聊城,早两年也来过几次,只是公事繁忙,无暇在古城内参观,这天我们办完事后,一行六人在古城内四处游览,此时整个古城还沉浸在春节喜庆的气氛之中,商户小贩比比皆是,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晚上在七贤府等还有灯会参观,我们顺着人流一路来了光岳楼楼下广场,以前只是隔远参观过,我们项目地离这还有二条街道的距离,这次寻得机会到达楼内一饱眼福。不愧为中国十大名楼,雄伟壮观之余里面建筑构造的匠心独运让人赞叹不绝,不用一钉一铆 榫卯之间显古人智慧。

光岳楼,亦称“余木楼”、“鼓楼”、“东昌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光岳楼主楼全系木质结构,但能历经600多年风雨而完好地保存下来,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光岳楼与鹳雀楼、黄鹤楼等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

第一层楼,地面比台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条石,面阔进深皆7间,明间面阔特大,为4.05米,次间、梢间较明间为小,自2.79米到2.90米不等。尽间面阔最小,自1.75米到1.89米不等,系楼身之回廊。楼本身平面面阔进深皆5间,用内外双槽柱,外加围廊,结构清爽明了。楼身檐柱一周共20根,直径0.60米,全部包于厚达1.34米的砖墙内。墙表面饰红垩,内侧无粉饰,露清水砖墙。每面明间设板门两扇,无门饰。冠门簪4个,中为菱形,两侧为圆形。

第二层面阔进深仍为7间,而尽间尺寸更小,自1.16米至1.26米不等,实际上尽间系回廊,亦即平座部分。该层于4面明间辟门,为直3道格门,两侧为方眼格窗,东西两次间为梯井通上下层。金柱一周内以板壁围成一长方形室,其中又分为大、小间。南向中间辟门,左右开圆窗。仰视之上为空井,可见4层梁架。此室过去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阁。据说,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6次东巡,9次过东昌府,5次登光岳楼。并多次住在文昌阁内,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13首。因此文昌阁也名“乾隆行宫”。



第三层是暗层,实际是楼的结构层。这层设计的很巧妙。利用横木穿插,梁枋扣合,将自下直贯而上的12根金柱和20根檐柱从上端构成一个整体,使之更加牢固和稳定,故三层也是楼的主要框架。该层面阔进深皆5间。金柱与檐柱之间上端是梁架,与第二层贯通,所以暗层实仅3间。“当心间”即楼之正中为空井,四周置栏杆。柱顶设有显著卷刹。此例与宋《营造法式》相符。

第四层为楼的最高层,共有柱28根,面阔进深皆3间,平面正方形,较其下诸层骤然缩小。明间面阔5.66米,大于其它各层明间,目的是为十字脊加长,提高光岳楼的重心,使之在外观上更加雄伟。明间设窗6扇,次间装冰纹圆窗。中间为空井,四周设栏杆。屋顶为十字顶,顶下正中悬垂莲柱,以八道斜脊分别置于三架梁及抹角梁之上。站在最高处,整个古城的繁华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本文内容由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