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学困生是如何形成的(学困生是啥意思)

导语:“学困生”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

学生在小学一入学时,都表现得积极上进,爱问爱答,听话好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大,就会发现,想方设法逃避学习,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称这一类学生为“学困生”。那么,“学困生”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浅表学习的情况在初中课堂中非常普遍。

很大一部分学困生都是由浅表学习的“伪学优生”逐渐演变的。

浅表学习是一种以完成外在任务、避免惩罚为取向的学习行为,以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为主,缺少深度思维加工,因此学习成果多以复制为主,难以迁移和深化。

浅表学习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事,教师所讲的话都认认真真记录下来,即使教师讲错了,学生也不会提出质疑,如同一架不知疲倦的“复印机”。但是,如果教师提出了比较挑战的问题,这些学生就不太愿意去思考,而更多地是等待其他人或者教师给出现成答案。

在小学阶段,浅表学习的学生成绩一般是比较好的,也可能是教师眼中的“学优生”,但是随着学年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到了初中二年级以后,开始出现学习困难和成绩下降的趋势,到了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难度进一步提高,这些学生会表现出学习成绩“断崖式下跌”,学习状态急转直下。

产生原因主要是因为学习内容的挑战性不高,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

1、从教育目标的角度上来说,教学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应用”被称为“低层次目标”,而“分析、评价、创造”被称为“高层次目标”,如果仅仅以“记忆、理解、应用”这些低层次的教育目标为导向,就无法自然达成高层次的教育目标。

我们课堂上长期进行的以知识传递为取向的教育就是以“记忆理解”为主要策略的方法,难以产生高品质的思维成果,所以学生才会不断蜕变,最后甚至沦为“学困生”。

2、高速而压缩化的课堂教学进度与缓慢而复杂的学生学习历程的落差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学段的升高,“学困生”的比例不断增加。从小学到高中阶段中会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陷入“学困生”的境地,并最终被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