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汉初奉行“无为而治”政策的原因何在(汉朝初期无为而治)

导语:汉初的无为而治:高压、战乱、暴虐之后的最好办法

汉朝初期的无为而治,主要指的是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实行的一系列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为汉武帝的对外扩张打下了基础,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这种政策无疑是最合适的。

要考察社会的情形,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值得注重。精神方面固然要受物质方面的支配,物质方面也要受精神方面的支配。

在汉朝初期,社会的精神方面是怎样的?

《史记》中记载:

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请看汉朝建立之前的环境就知道了。

从春秋到战国,中国是在经过五百年的长期战争,再加以秦朝的暴虐,再加以楚汉纷争。这时,社会的状况如何?

社会心理的力量是最大不过的,生于其间的人没一个能不受它的鼓动,而且不受鼓动而不自知。

汉文帝这种恭俭的君主,在历史上难得。功臣是最喜欢捣乱的,也能够“论义务在宽厚”,更为奇怪。

这都是受了社会心理的鼓荡而不自知的。

总之,在秦亡之后,战乱、秦朝的高压与暴虐迫使当时的社会受某种心理的支配。

对于这种心理,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无为而治。

第一,是减轻人民的负担:汉高祖初定天下,“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十三年,“除民之田租”。景帝三年,才令民半出租,其间共有一十三年,没有收过一文的田税。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过一次的事。

第二,是简省刑罚,高祖入关,就和百姓约法三章。其后萧何定《九章律》,虽然沿用秦法,然而断狱四百在实际上却是简省的,文景时代,又屡有减轻刑罚的举动。

第三,是在政治上一切都守无为主义。所以贾生劝文帝“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文帝就“谦让未遑”。

第四,匈奴屡次入寇,从景帝以前,始终取防御主义。

这种政策,高祖、吕后、文帝、景帝四代相继,共有六十六年。一直到武帝即位初期,沿用的还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这种方法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汉书·食货志》: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困,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伯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

无为而治让社会财富增加,官与民皆得到了休养。然而,这种政策也有弊端,一是豪强大增,豪强肆意侵凌穷人却得不到有效制裁,二是文化方面黯然失色,三是对外方面处处被匈奴压制。

最终,在武帝时期抛弃了黄老思想,转而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一思想,和对外武力扩张的政策,但这也是建立在汉初四代君王无为而治的基础上的。

本文内容由小林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