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康平辽金时代及其以后的城址在哪里(康平辽金遗址)

导语:康平辽金时代及其以后的城址

康平辽金时代及其以后的城址在哪里(康平辽金遗址)

康平辽金时代及其以后的城址

1980 年春,康平进行了文物普查。1985 年与1986 年春,对发现的重要遗址,进行复查。现简介如下:

小塔子村城址

郝官屯乡小塔子村在县城东南,相距25 公里。小塔子村东有座古塔,为辽代所建佛塔。塔东50 米有座古城遗址,考古学者确定为辽代棋州、庆云县,为金元两代所沿用。小塔子东隔辽河与昌图县毗邻,南过山岗与法库县土地相连,土城建筑在小塔子村东,辽河西岸的土丘之上,北与东有辽水弯弯曲曲向南滚滚流去。城南丘陵起伏向西南延伸,西与北地势略洼,而后山岗重重。现在人们依岗建房成村,由古塔名小塔子村。古城筑此,说明这里是古往今来的通道― 辽河渡口。

小塔子城址为土筑方城,东西城墙长340 米,南北城墙长265 米,城墙存高2 一3 米,墙基宽10 米,顶宽2 . 5 米,夯土层8 一10 厘米。现土城东、西、南门址清楚,瓮城门址均遭破坏,东瓮城门址依稀可辨。在城墙顶上绕行一周,护城河遗迹清楚可见,城址保存完整,城内早已辟为耕地。城西侧北部50 米处,有座八角十三级密檐式佛塔,巍然屹立,据史料介绍,土城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建,初为檀州、密云县,后更名棋州、庆云县。

1980 年10 月16 日,康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 年lO 月20 日,铁岭市行政公署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岔海村小城子城址

1980 年春,铁岭地区文物普查队调查了该城址。1985 年与1986 年春,对该城址进行了复查。

城址在卧龙湖(原名西泡子)西岸的岗地上。土岗为东北西南走向,海拨高度2 的余米,岗东是小城子村,东距村约350 米是卧龙湖。小城子为二牛所口乡岔海村的自然屯,东距县城10 余公里。

土城建在岗地北部之上,南偏高,北略低。现南城墙已做提水站的上水线,西城墙保存完整,北城墙仅存西段,余均毁没,比地面略高,东城墙仅存南段,偏南部有一豁口,提水站建在豁口的东侧,此段墙已被破坏。现存城墙高0 . 5 米一1 . 5 米,顶宽1 米,墙基宽13 米,夯土层清楚,每层ro 厘米。土城南北长2 印米,东西宽270 米。距南城墙140 米处,有一土台,现长25 米,宽15 米,高3 米,这一遗迹当是古代校军场的点将台。

城址内地面上遗物颇多,有布纹瓦、瓦滴水、盆、碗残片等。瓷器胎质较粗,施黄白釉比较多。调查时群众反映:过去城内出土石磨、石臼。修提水站时发现马蹬、铜钱等文物。村果树队在城内栽果树时,挖出二个圆形石板,一个白瓷小碗,一个小罐内装一枚铜钱,所出土的文物,不复存在。据采集的标本特点看,均为辽金时代遗物。

《 中国通史. 第六册》 辽金夏地名表中记:“原州,康平西北”。《 辽史.地理志》 投下军州(449 页)记载:“原州,本辽东北安平县地,显州北三百里。国舅萧金德俘掳汉民建城。西北至上京八百里,户五百。”此记的“显州”为今非镇县。辽“上京”是临演府,为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菠萝城。按以上记述的情况看,与岔海村小城子城址地望很相符合,该城址当是辽代原州。

1950 年10 月20 日,康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小城子镇城址

北小城子镇在县城北,相距20 公里。小城子镇村东是中学,其西侧即城址,小学处于城址中部。

1950 年春,文物普查时发现该城址。1985 年与1986 年春,对该城址进行了复查。在调查时群众反映:解放前,西城墙高一丈五尺多,另三面墙略低,亦在一丈高左右,城墙宽有七八尺,那时有东西城门,土城保持还很完整。城南有马莲河,城西是芦苇塘,那时人们住在城西,逐渐建房扩展到城内,城墙逐渐遭到毁坏,在村民建房时,城内挖出铜锅、犁桦、罐、盆、碗等,都没有保存下来。50 多年前,叶福林建房,在城内南部挖出陶制神像。19 麟年秋,人们在东墙外挖出一口铜锅,在老杨家院内挖出一眼水井,出土铜镜等文物。文物复查时,对该城址进行了勘察测量,南城墙现为各住户的园田南墙。在园内观察,城墙呈斜坡状,耕种园田。在墙外观察,城墙陡立,高1 一1 . 5 米。西城墙北端残存一段,长10米,高2 . 4 米,宽3 米。墙为黄沙土夯筑,夯层0.9 - 10 厘米。北城墙及东城墙已毁没,有的段落隆起,残留城墙的迹象。该城址东西长抖340米,南北长280 米。土城绝大部分已毁没建筑民房,所留残迹很少。

小城子镇与内蒙古毗连,偏东北3 . 5 公里是内蒙古浩坦乡城五家子村,有座辽金时期城址,已为考古学者定为辽代早期韩州。((中国通史.第六册》辽金夏地名表记载:“福州,康平北部。”此记与北小城子镇城址甚相吻合。《 中国历史地图册》标记“福州”地理位置,恰是今康平县北小城子镇方位,可说明北小城子镇城址是辽代福州。《 辽史地理志》记载:“福州,在原州北二十里,距上京临满府八百里,距显州四百里。”所记与北小城子城址关系十分密切。《 辽史》记:“福州,国舅萧宁建。”萧宁在《 辽史》 中无传,仅在太祖本纪中有几条记述,均与城址无关,未作录述。北小城子镇偏西北4 公里后刘东屯发现辽墓群,当与该城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号辽墓为夫妻合葬墓,出土鉴金凤冠,铜制鉴金凤纹带挎等文物,不是一般的墓葬,当与北小城子城址有一定关系。目前,由于资料不足,难以叙清,待后论述。

泡子沿村小城子城址

1980 年春,文物普查发现。1985 年与1986 年春,对该城址进行了复查。

城址在东关屯乡泡子沿村小城子北,与村相连,在县城偏西南10公里。城址南墙已为村民毁没建房,西侧南部亦是村民住宅,村北城墙以西是耕地。北面城墙以外被雨水冲刷成大沟。东部城墙断断续续,已不完整,其东侧为断崖,断崖之下是平坦的草甸。

城址保存大体成形,南墙毁没,已成为住民区。西城墙南端虽已毁没,但可见迹象,北段城墙保存较好。北城墙保存完整,墙顶上是人行小道。东城墙虽不甚完整,可见整体面貌,中部有一豁口,宽16 米,见有瓮城迹像,清楚可见是城门址,墙南端有一豁口。城墙残高1 . 5 一3 米,顶宽3 米,墙基宽约10 米。筑墙夯土层清晰,每层20 厘米,分黑粘土、黄土、沙土层有规律迭压。城址南北长270 米,东西长250 米。城址西侧北部是遗址,地面上有青砖、瓦片、瓦滴水、陶盆、瓮等残存。从遗物看该处是建筑遗址,为辽代遗物,与郝官屯乡小塔子村城址构建形制相似。据此,该城址亦是辽代投下州城。城址内地面高于城址外地面。城内北部有隆起的三道土棱,其中散布陶瓷、砖瓦碎片,遗物比较多。调查时,群众反映,过去城内曾出土铁桦、锅、铜钱等,并发现过人骨、马骨与铁箭头在一起埋着,虽未曾见此遗迹,据反映情况分析,这当是战争伤亡以后,被埋葬现象。

1950 年10 月1 日,康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影匠村三家子城址

1980 年5 月,文物普查发现。1985 年与1986 年春,进行了文物复查。

方家屯镇位于县城西南,相距19 公里,西北2 . 5 公里是李影匠村。三家子是李影匠村的自然屯,在村南1 公里处。三家子西北1 公里是丘陵地区,有座王八盖子山,东坡即是城址,当地群众称为半拉城。

王八盖子山,其实是一道漫岗,城址在东侧缓坡的地面上,西部略高,地势较为平坦。所说的城址,仅存西侧与南北的西段城墙。西城墙偏北处有一豁口,宽8 米,当是门址。南城墙东端折向南,长5 . 5 米,之后西折4 米,略呈三角形。北墙东端向北弯曲至沟崖,向外转折墙略低。东侧与西城墙相对处,距250 米地面隆起,宽约37 米。据此迹象看,当是城墙毁没后的迹象,后来为了耕种,人们把墙土进行平整,才会有这种现象,以后人们不见东墙,便名为半拉城,相沿至今。西城墙长285 米,残高1 一1 . 5 米,墙基宽13 米,夯土层均10 厘米。从遗留迹象观察,城墙外比城内略低。

调查时,在城址偏西,东部做了打探工作,了解文化层深0 . 7 一1 . 7 米。在地面上采集了标本,有泥质灰陶、红陶制的陶器口沿、罐耳、纺轮等,具有辽代早期器物特点。标本中有缸胎施茶抹釉八角筒形器残部,一件有缓底,是不常见的器物残部,不知其何物。除此,地面上散布砖,瓦及陶瓷器残片甚多。文物普查时,群众反映,在该城址挖出一眼水井,之后吞平。征集一面该城址出土的铜镜,为葵花形,背施减地平雕十二生肖象,系辽代遗物。

1980 年10 月1 日,康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巴虎山山城城址

该城址早已发现,但说法不一,结论亦不相同。1983 年5 月,文物普查时,进行了调查。1986 年春,进行了文物复查。笔者先后五次登上北巴虎山勘察,将我所见遗迹录下,以碧读者。,

这处山城古迹,大部分不在康平境域之内,借文物普查与复查的机会,五次身临其境,将所发现作以介绍。北巴虎山位于县城西南,在西关屯乡与法库县四家子乡交界处,海拨高度442 . 9 米。距康平县城32 . 5 公里。康法两县以北巴虎山山脉分水岭为界,南为法库县境,北是康平地域。北巴虎山形势险要,峰峦叠障,岩石盗立,景观十分秀丽。南面相对城子山(法库县境内),由这两座山构成山城。初春时节,山坳碧绿,显得山城十分幽静,无比的美丽。北巴虎山北麓有道偏西南东北走向的山岗,岗顶平坦。康平县西关屯乡鹿场建在这道漫岗的东侧,鹿圈就建在遗址之上。地面上有陶瓷残片,鹿圈地面是瓦片竖立,十分密集,较为罕见。遗物中铁锈花瓷片较多,据此说是金代遗址,不为谬矣!对这处遗址未进行细致的工作,路过所见,不知面积大小。因为这处遗址与北巴虎山城有密切的关系,故作以简介。由鹿场西登上漫岗南行,直抵北巴虎山北麓,即山腰处。山腰有道平坦的道路,人为修筑,宽约五米,向西逐渐高。沿道走至最高处,往东可到北巴虎山峰顶,往南可到城子山峰西侧。这条道便是所谓的山城马道。由马道登山至北巴虎山顶峰,山顶平坦,地面上有碎小的红褐夹砂陶片,这是青铜时代遗存。由此再向东行,可至北巴虎山尽处,东侧相对大萝卜山。两山盗立,之间形成谷口,人们相传这里是“独木关”。回转西行至马道处,向南行抵城子山西部。两山之间可见用石砌墙的遗象,将两山低洼处填平,使两山相连,筑成山城,亦由此通行往来。

城子山西部偏坡处,有圆形浅坑数个,当时未做测量,直径约有2 米,这当是军事遗迹,地面上有辽金时代遗物。城子山峰顶南侧,用石块垒砌,陡峭险峻,由峰顶东行,山石亚立,险而难行。再往东行,即城子山东坡,与北巴虎山相对,是两山间的谷口。在这里可见由城子山北麓筑墙一道向北,北端已为山洪冲断,未至北巴虎山麓,墙高约1 . 5 米,底宽约15 米。在这道石墙西侧,有一石筑高台,长宽约3 米,高约2 米,其上满生荆条,这是山城墩台的遗迹。由被水冲毁石墙处北上北巴虎山,至山腰处有一平台,中间圆坑里丛生荆条,群众说这是胡侧台,实际这是山城的了望台。站在此处向东、南眺望,景象尽收眼底。从这里登高直抵北巴虎山顶峰。以上介绍了山城的形势,或许有谬误之处,望读者指正。过去笔者听闻:北巴虎山中有口水井,井中有条铁锁链,往上拽不动时,井内吼叫不止。传说大禹治水锁绘鱼精于此。1985 年5 月25 日,笔者在公主陵(那时叫钢铁村)工作完毕,傍晚回四家子乡政府驻地,路经北巴虎山,借此机会,我便从山口进人山城内,寻觅水井及“二清宫”庙址。这时夕阳晚照,山坳中暗了下来。见到了庙址,未见水井。天晚了,不能再找下去了,我便沿林间小路西行,越走越高,好一会儿到了城子山峰西坡。登高远望,向西南有道漫岗,顶上有人行大道。我便迎着夕阳余辉走上了漫岗,一步一步走下山岗,回到四家子乡时,已是灯光耀眼了。

1986 年5 月,我带领文物复查队去测量北巴虎山山城,绘制平面图。待到了山峰之后,凉风袭来,空中乌云滚滚。刚刚开始工作,西北天空上黑云翻滚而来,闪电雷鸣,刹时大雨瓢泼而下。山上无避雨之所,便冒雨下山。待到山下时,道路泥泞,自行车轮粘满泥巴,即不能骑车又不能推车走。无奈,只好肩扛自行车走回驻地… … 。至今故梦依稀,念念不忘这里的历史文化― 燕国长城遗迹,辽金时代山城,无时不刻的在我脑际中浮现!

六家子村两棵树城址

1950 年4 月,文物普查发现。1985 年与1986 年春,进行文物复查。

1986 年春,文物复查前,进行整理材料时,原普查队员交出“荣安县”石碑照片底板,引起我的高度重视,便讯问发现情况,竞然忘记了拍照地点。这个队员普查时负责小城子镇、山东屯乡、北四家子乡调查工作。小城子镇有处辽金时代城址,考古界认识不一致,有的认为是辽代福州,绝不是金代“荣安县”城故址。山东屯乡未发现辽金时代城址,故石碑当在北四家子乡发现。我便委托四家子乡文化站追查石碑下落,好长时间无有结果。我便亲自下乡寻找石碑,亦未寻见。四家子乡能够称得上城址的仅有一处,就是六家子村两棵树遗址,根据调查情况,未列人城址,因为仅存东西向四道土棱,未确定为城址。南侧两道土棱间地面上遗物甚多,尤其是金代铁花瓷片比其他遗物较多,是一处金代遗址无疑,未定为城址。

因见《 荣安县》 石碑照片底板,我又作了调查与查找资料工作,对该遗址有了重新的认识。该遗址东距辽河5 公里余,隔辽河与昌图县四面城相对。四面城即辽代通州、归仁县,金代沿袭。金代王寂巡察所部时,记有《 行程录》 ,其上记述:于1190 年3 月4 日,到今郝官乡小塔子,有座古城,当时为庆云县。又北行,于3 月5 日达荣安县,即今两棵树城址。从此东过辽河去昌图四面城。按这个记载来说,金代荣安县城即是两棵树遗址。《 中国古代地图集》标示辽代荣州地理位置,与两棵树遗址相符合。辽代荣州,金代称为荣安县。据上述情况,确定两棵树城址为荣安县城址,当不谬矣!

城址在北四家子乡六家子村。六家子在乡政府所在地偏东南2 公里,遗址在六家子西1 公里。遗址西侧是佗岗,岗上柳树成荫,植被较为茂盛,当地称齐家蛇子。沱岗东侧有四道土棱,土棱东西向,南北排列,地势平坦。土棱间距约印米,高约1 . 5 一3 米,顶宽l 米,墙基宽约10 米,未见有夯土层。东墙已毁没,无任何迹象。西侧紧依佗岗,未见有城墙。城址东西约2 田余米,南北约240 米。调查时,未确定是城址,未做测量,所记长度均为目测,不够准确,可供参考。城址南侧遗物丰富,地面上散失极多,附拾皆是。采集标本有罐、盆、瓮、钵、碗、碟、布纹瓦、瓦滴水等残存。瓷器尤以铁花器比较多,陶器口沿上施刻划花卉纹饰,是以往未发现的遗物,比较特殊。普查当时认为是处建筑遗址,未列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子沟城址

1950 年春,文物普查发现。1985 年与1986 年春,进行了文物复查。

城子沟是盖顶窝堡村的自然屯,位于张强镇偏东南3 . 5 公里,城子沟东南2 公里是盖顶窝堡。城子沟处于丘陵地带,周围岗峦连绵起伏,坡度平缓,沟豁低浅。人们选择丘陵南侧平缓的坡地建房,逐渐成为聚落。因这里有座古城遗址,故村名城子沟。村落建在古城南墙处,村后地势渐高,至岗顶上有城墙,东西城墙外有乡道。

城址南墙已毁没建房,东城墙至西城墙3 田米。西城墙保存较好,墙中部向外略呈弧形,长250 米。北城墙颓纪低矮,略为弯曲,偏东有一豁口,宽10 米,现为村中往北通行的道口,北城墙长240 米。东城墙保持较好,南端已为住户扒毁,显露夯土层20 厘米,城墙夯土中夹杂陶瓷残片,说明建城以前,这里已有住户人家。东城墙长240 米,于北端85 米处有一豁口,宽7 米,当是城门处。现在城墙高l 一3 米。调查时群众反映:城内曾出土一合石磨,还出土过石臼、黑釉小缸、白釉深腹大碗、小铜佛、铜钱、铁桦、铁锅等文物。下大雨时,在沟崖处冲出一个褐色小缸,内装铜钱125 斤。这些出土文物均已流失,不复存在。在地面上采集标本中有蓖齿纹陶罐底、陶瓶底、瓦滴水、陶纺轮等,地面上遗物不甚多。在城内打探眼五个,深80 一100 厘米,土层与文化层不甚明显。

根据城墙夯土中夹杂辽金时代遗物,说明该城址不是这一时期的建筑,当是辽金时期以后的建筑。城址的构建形制,亦不同于辽金时期的城址,证实该城建筑要晚

1985 年10 月1 日,康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家窝堡遗址

1950 年5 月,文物普查发现。1986 年春,进行复查。赵家窝堡村在柳树屯乡偏西南,相距7 . 5 公里。三嘎甲窝堡村在赵家窝堡村南2 公里。城址在二村之间,距三嘎甲窝堡稍近。因调查时,在赵家窝堡村发现,故名赵家窝堡遗址。

遗址在平坦的岗地上,仅存西墙,看去是一道土棱。土棱高1 . 5 米,长280 米、底宽约ro 米,顶宽1 米,未见有夯土层,难以认定是城址。但雨后观察该遗址,所存墙是西侧墙,其它三面墙的痕迹,在耕地中呈黑黄色,耕地表土呈黑色,与现存墙呈方形。普查时认为不是城址,因而未进行测量绘图。地表上遗物不多,亦未做打探等工作。仅在地面上采集些缸、碗、钵、盆、峨等器物遗存。瓷器施乳白釉、酱釉。不是辽金时代遗物特点。据此,该城址不是辽金时期城址,当是明代时期城堡的遗迹,不为谬论,诚望同仁及广大读者指正。

北田家窝堡遗址

1950 年5 月,文物普查发现。1986 年6 月,进行了文物复查。

北田家窝堡是小城子镇西苇塘村的自然屯,在小城子镇偏东北9 公里,在北田家窝堡村偏东北,相距3 . 5 公里。遗址在北田家窝堡村西耕地中,当地群众称为抹斜地与三个坟地,遗址在二块地之间地面上。

遗址地面上有三道土棱,北连黑蛇岗,蛇岗东侧隆起一个圆形土台,高约2 米。三道土棱南北向,相距约100 米。在三道土棱南侧,新修一道东西向的乡道,在乡道的沟崖上,见有红烧土。在乡道南侧亦有土棱,从地面上看,土棱呈方形。土棱高约0 . 7 一1 . 5 米,顶宽约1 米,土棱底宽约5 米。三道土棱之间,遗物颇多,附拾皆是。调查时群众反映:在50 多年前,土棱就这么高,没有多大变化。地面上砖瓦、陶瓷残片甚多。采集的标本有青白釉瓷钵口沿,素面平底陶壶底部,碗圈足等遗物。从遗物的特征观察,多不是辽代遗存。从土棱的构建及形式,不是辽代建筑,亦未发现金代遗物,说明不是金代所修建。群众反映:过去曾出土兰花大碗、大肚缸、铁桦等遗物,这些文物一无所存。借鉴这一反映,该遗址当是元明时期的建筑。

康平地方与该遗址相似的遗迹,有西关屯乡三家窝堡村的北房身地,又称淘沟子地,距村1 以刃余米。再有沙金台乡敖力营子村西南巧公里,有座三棱山,其山东南有一块地,名城子地,已植树成林,与北田家窝堡遗址相似。这两处遗址与北田家窝堡遗址基本相同,当是元明时代的遗迹。

以上介绍康平境域内发现的城址,从建制形式以及采集的标本,不甚相同,这说明城址建筑的年代有所不同。整理普查材料时,回忆各个城址的现存状况,记述于上,以供研究讨论.

本文内容由小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