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格物致知原文(大学格物致知的意思)
导语:《大学》第9课 格物致知
当年年少的阳明先生读到了朱熹关于一草一木皆具治理的论述,他认为天理就蕴藏在一草一木之中,所以就约上了好友一起对着竹子开始格物。不到三天,他的好友就病倒了。 阳明先生认为,这一定是身体不够强壮,要是坚持的更久一点,结果会不一样的。所以阳明先生坚持了整整七天,但他也病倒了。所以感叹格物可真是不容易,一定是古圣先贤的力量大,才有能力去格物。
后来,阳明先生在经历了龙场悟道之后终于明白了,原来是以前格物的功夫用错了方向。 格物不是在事事物物上去寻找一个定理,不然天地那么大,我们要格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呢?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这个正就是正反的正,格物是说在我们的心上要进行深度的反思,来去探寻背后的深层的原因。而致知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从而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
格物致知它是一种功夫。
这个功夫我们该如何体验和实践呢?
通过迟到这样的一个情境来一起体验一下格物致知。方便的话我们可以拿出纸和笔来写下自己当下的一系列的想法。 我们通过不断的书写,也可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第一步我们写下一件让你烦恼的事情,这一件事儿就是我们可以用来格物的对象了。比方说,我们今天早上因为迟到了三分钟被领导批评,这就是一件事。
第二步我们针对这件事情开始进行反思,我们写下来是什么样的语言行为等等引发了这样的结果呢?你看我们以迟到为例,可能会有很多客观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办法左右的,比如堵车了,出事故了等等。但是现在,我们先不说那些掌控不了的别人的原因,我们先只看自己能够掌握的有哪些,哪怕自己的原因只占了20%,30%。我们也先选择去反求诸己,或者说去反思是自己的什么样的行为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比如是不是因为自己晚起了十分钟,或者刷手机,多看了五分钟等等,把它写下来。
第三步我们还要再去写出这一些行为背后是什么样的念头。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要多花一些时间来思考。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当那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涌起了什么样的念头呢?比如迟到被领导骂了,这个时候在心里想,这也不过是小事而已,差不多就行了,晚几分钟也不是什么问题。这些在我们脑海当中飘过的念头,我们也同样要把它记录在纸上,可以帮我们理清思路。
第四步我们还要找到这些念头的根源何在?为什么对这一些小事儿总是不上心呢?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差不多先生呢?这种认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是不是有可能它源于在我们小的时候觉得写作业是给老师写的,家务活是给父母干的,工作是做给领导看的等等等等。所以我们就习惯了总是被动的去参与,甚至去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说主动的渴望去把事情做好。 当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源于内心深处的认知的时候,很有可能也是一些不大入流的想法。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开始意识到了,观察到了,就说明我们已经开始逐渐的好转。到这儿我们就完成了一个基本的格物的过程。
第五步那就是致知。我们要继续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新认知。所谓格物,就是让我们认识到自己过去的认知还有待升级。那么想要让自己的认知上一个台阶,我们就要去掉原先那些不够好的看法。这个时候更好的念头会开始从心里面涌现出来。比如当我们真正的通过反思意识到了那些作业也好,家务活也好,其实归根到底都是来帮助我成长的。 当然结果已经不再重要了,但是提升自己的本事才是最关键的。同样工作也是让我自己长本事的机会,自己的本事大了,到哪儿都会有一席之地。我们能够建立了这样更高层面上的认知,就完成了致知的过程。当自己的认知层面真正的提升, 对于迟到这个行为我们自然就会开始有所改善。是不是说这样做就能一劳永逸,以后再也不迟到了呢?当然不是这样,格物致知的功夫和其他任何一种练习一样,我们都要反复的去应用,反复的去实践,才能够让自己稳固在这个新的认知上,能够有更好的行为出现。
当我们通过深刻的反思挖掘迟到这一行为的根源就是格物。
当我们能够愿意去掉那些不入流的想法,提升对工作的认知层面,这就是致知的表现。
在当我们意识到原来工作是给自己长本事的机会,所以愿意更真诚的对待每一份工作,这一种力量就是诚意。
而最后当我们能够树立起更加好的行为模式,更正确的行为模式,这就是正心。
成长的本质就是认知的提升。天理不在竹子上面,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本文内容由小余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