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黄老无为而治黄老是谁(黄老无为是什么)

导语:“黄老无为”开创了后世难以企及的“文景之治”

中国古代有一个治世的典范,就是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西汉前期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两个皇帝在位期间,以黄老道家思想为本,推行无为而治,使天下至于小康的政治。

“文景之治”受到后世极大的推崇,认为是无为而治的典范,人民爱物的最高标准。班固《汉书·景帝纪》:“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将汉文帝、汉景帝比作周朝的周成王、周康王。唐朝人非常喜欢把唐太宗跟汉文帝对比,杨炯《公卿以下冕服议》赞颂唐太宗功绩,以“文景”事业来比拟。裴垍《贤良策》:“至汉文及我太宗皇帝,皆不以宝位自矜,不以洪业自恣,率身以政,御物以仁。”

一、什么是“黄老无为”

一般认为“黄老”指的是道教始祖黄帝和老子。黄帝轩辕氏,垂衣裳而天下治。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时人,留下名著《道德经》,提倡清静无为。

汉初,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口锐减,社会凋敝,史载:“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朝统治者于是推行“黄老”无为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努力于恢复社会生产。

惠、吕、文、景时期,当权者更是大力倡导黄老无为思想,尽量少管事,循规蹈矩。其首倡者为曹参,在他为齐相的时候,用厚币请来“善治黄老言”的胶西盖公,采纳他“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意见,使齐国大治。后曹参代萧何为汉之相国,萧规曹随,清净画一。在选任官吏上,“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刘邦的重要谋士,后来的丞相陈平也“好黄帝、老子之术”。与此同时,文帝还为太子先后配置了两位谨厚长者为师,使太子“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朝廷上下形成了尊崇黄老之学的氛围。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黄”指的是黄石公。刘邦的谋臣张良年少时曾拜黄石公为师,后来为刘邦的帝师,辅佐刘邦建帝业。黄石公著有《素书》,也是道家人物。

二、无为而治,以德化民

汉文帝即位后,更加推行黄老无为而治。《汉书·食货志上》说,“文帝即位,躬修俭节,以安百姓”,《史记·文帝本纪》:“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於礼义”。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指出:“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赞美了汉文帝开创的仁厚政治,肯定了汉文帝为汉朝的富强奠定了基础。

(一)轻徭薄赋,简省刑罚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汉初推行重本抑末政策,所谓“本”,就是农业,“末”就是商业。汉文帝对农业非常重视,对农民深怀慈爱之心。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同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汉文帝时期按“三十税一”征税,还多次下诏减免甚至免除全国租税,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汉景帝在诏文中说:“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工商业方面,汉文帝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百姓可以自由开发利用。

秦代“以法为治,以吏为师”,刑法残酷,一人犯罪诛及三族、九族,法网严密。文帝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

汉文帝十三年,发生了对后世刑法有重大影响的一件事,促使汉文帝对刑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下诏逮捕到长安。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官吏上来逮捕的时候,淳于意对女儿们骂道:“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也!”最小的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责骂,发愤跟着父亲到了长安。所谓肉刑,是伤残人体肢体的刑罚,古代肉刑有黥、劓、刖、宫等。缇萦向文帝上书,愿意替父顶罪。汉文帝很感动,也深受刺激,于是下诏废除肉刑,改用笞刑代替。

(二)躬修节俭,衣不得地

汉文帝躬行节俭,以身作则。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没有增加。汉文帝在宫中经常穿綈衣,綈衣是古代一种质地较差的衣服。汉文帝宠幸的慎夫人,在他的命令下,也“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汉文帝曾经想做露台,召集工匠计算了一下,要花费百金,汉文帝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下令废止。

(三)和亲匈奴,消弭战争

汉高帝从“白登之围”脱线后,采取娄敬的对策,跟匈奴和亲。吕后时,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也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又与匈奴定和亲之约,此后匈奴虽背约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并不兴兵出击,以免烦扰百姓,发生战争。

秦朝末年,岭南南海尉赵佗趁中原大乱,闭关割据称王。吕后时,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乘黄屋左纛[dào],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文帝即位后,安抚南越,为赵佗修葺祖坟,尊宠赵氏昆弟,并派陆贾再度出使南越,赐书赵佗,于是赵佗去黄屋左纛,归附汉王朝。

同时,汉初采取“郡国制”,大封同姓诸侯国,诸侯国的领土加起来比中央直辖的领土还要大得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汉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提出“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的对策,即后来汉武帝时的推恩制。但汉文帝担心过激的措施也导致天下不安,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基本上汉文帝对同姓诸侯王采取姑息政策。吴王刘濞在汉高帝时受封,其地有铜山盐海,可以自行铸钱煮盐,割据东南。曾经诈病不朝,群臣纷纷要求制裁,但汉文帝以刘濞年老,反而赐给他几杖。

汉文帝、汉景帝延续高帝、吕后的政治,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经过汉初几十年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会和国家都已经比较富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见“文景之治”的成效,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确实称得上是太平盛世。《资治通鉴·卷十五》:“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文景之治”成了中国古代难以企及的典范。

本文内容由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