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什么意思(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是什么意思)

导语:《论语·先进》1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什么意思(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是什么意思)

11.1.[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①。”

[原文通释]

孔子说:“在礼乐方面占先的人是在野的人,在礼乐方面滞后的人是有爵禄的人,如果选择任用人,那么我从选用在礼乐方面占先的人开始。”

[注释]

①“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是两个判断句,基本句型是“……,……也”。先,作动词,优先,占先。进,向前移动,走在前面。于,在……方面。礼乐,礼仪音乐。野人,在野的人,这里当指没有获得官位的“士人”。后,作动词,滞后。君子,这里指世袭爵禄的贵族子弟。如,如果。用,选择任用。之,代词,指选用的对象。则,那么。从,自,由……开始。

[解读与点评]

孔子那个时代,礼乐是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官员素质的体现。在野之人首先在礼乐方面进德修业,掌握了真才实学;世袭的贵族未必重视礼乐的修持,没有真才实学。“先进于礼乐”者出使他国明白外交礼节,知道怎么进退应对,从而不辱使命;没经过礼乐的专门训练而做官,又不知道主动学习的人,在外交场合必然会闹出笑话,甚至惹来麻烦。《左传·昭公七年》就记载了这样一个典型事例:“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孟釐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三月,鲁昭公到楚国去,郑国国君到师之梁慰劳他,孟釐子做副手,不熟悉会见的相礼。到楚国时,不能对郊外迎接时的慰劳做出有礼节的回答。”)孟釐子是“三桓”的后代,做官是世袭的,由于他在礼乐方面有不足,在“师之梁”和“楚郊”丢了面子,降低了“人格”和“国格”。

孔子认为,靠世袭先为官的人,在为官以前,没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没有真才实学,不知道怎样以礼乐为官;而一些还没有得到官位的士,在为官以前就全面系统地学习和实践了礼乐知识,具备了真才实学,他们知道怎样以礼乐为官。所以孔子主张选用先学习而知礼乐、明礼乐的人。其实说穿了,已经有爵禄的人,一是他们得天时地势之优,占据了官位,比较高傲,甚至狂妄,不知道民生的艰苦,礼乐的重要;二是他们头脑中固有的东西太多,又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想改变他们很难;三是他们官位世袭,不能被罢免,想让他们系统地学习,恐怕也难。“先进于礼乐”的野人则不是这样,他们生活于平民之中,知道民生的艰辛,由于他们有平民甚至有艰苦的生活经历和情结,知道该怎样用礼引导百姓。

  今天看来,就是选用已经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又经过实践锻炼的人,而不是选用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不掌握理论知识,只是通过各种途径搞到文凭的人。这个联系可能有些不恰当,其实孔子所要选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礼乐只是内涵修养和外在表现的一部分。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