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读课文的方式(小学生读课文方法)
导语:怎样让低年级孩子读透课文?——张赛琴谈课文阅读
怎样让低年级孩子读透课文?这对很多语文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当你面对一篇课文的时候,似乎从头到尾都能读得通,也似乎好像都懂。但是老师要带孩子读透课文,其实是要看语言的表面现象和背后现象。
所谓语言的表面现象,是说看这个文章的长和短,看每个段落的长和短。
例如《小蜗牛》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表面现象就是八个小节,但是老师们还应该注意到每两个小节中间都有空行,这个空行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要空行?原来这里面是省略了时间,省略了季节。
除了看课文的表面现象之外,还要看背后现象,这个背后现象叫什么呢?叫语言现象,或者叫语言表达现象。
语言表达现象,落实到实处,就是字、词、句、段。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内涵,它贯穿我们每一个年级。
语言表达现象的解读,都有一个焦点,不同的年级聚焦点不一样。比如一年级主要是读出句子的完整性,二年级,则要读出句子如何表达得通顺、连贯、丰富。有了这样的教学观点,再去看课文,你就知道哪些句子需要去好好品味,并且在这个地方做教学设计,进行句子训练。
一、以《乌鸦喝水》这课为例,它的句子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上都表现为一种句型——“什么……怎么样”。
比如课文中的“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句,“什么”就是“乌鸦”,“怎么样”就是“到处找水喝”。再看这一句,“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的放进瓶子里”,同样还是“什么……怎么样”的句型,只是相对于前面的那一句,它把“怎么样”更加具体化了,加上了“一颗一颗”这个词语。
于是我们就不难发现,《乌鸦喝水》这一课语言表达现象的特点就是:它的句子在完整性上是逐渐递进的。开始的句子只是说“什么……怎么样”,而后面的是“什么……如何怎么样”,既有状态,又有动作,又有宾语。所以当我们读课文看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个地方需要好好钻研一下。
二、再以《小蜗牛》这篇课文为例,它的句子就来得更加丰富、形象、生动。
比如“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这句,为什么两个“爬呀”的后面都要加个逗号?是因为既要表现小蜗牛的动作很缓慢,爬的时间长,又要说明它很认真,很努力。这就把小蜗牛那种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兴奋的形象就表现出来了。
继续往下面读,小蜗牛爬回来以后,给妈妈就说了一句话:“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这句话很长,很长的内涵是什么?是这句话的内容丰富啊!“长满了叶子”的“满”字,“碧绿碧绿”的“绿”字,“还长着许多草莓”的“还”字,都在说明小蜗牛很惊讶。有了这几个字,再加上用上了叠词,这句话是不是就显得特别的生动了呢?也把森林里春天的景象写得比较具体了呢?
仿照着这个长句子,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蜗牛,老师扮演妈妈进行互动。比如:
老师问:“孩子,你看到了小树和草莓,还有没有听到什么呢?”
学生答:“妈妈,小鸟站在枝头上,叽叽喳喳的,它们还会飞呢!”
你看,学生回答的这个句式其实和前面那个长句子的句式是一样的。这说明只有当老师有了指导的意识,学生才能把句子说生动,说具体,才能写得出好的句子,好文章。
总结一下,教低年级学生读透课文应该有三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解读课文题目。
第二个角度是解读课文的表面现象,也就是长、短、详、略。
第三个角度,也是最重要的角度,解读语言表达现象。
记住!低年级解读句子,看句子的表达特点。一般说来,句子有四个层次,一是完整,二是连贯,三是具体,四是生动。请老师们和同学们把这四个概念带到课文里去一一对应,通过读课文,掌握什么句子是完整,什么句子是具体,什么句子是连贯,什么句子是生动。这样才算是读透课文。
本文内容由小开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