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某些段落的理解是什么(黄帝阴符经内容)
导语:《黄帝阴符经》某些段落的理解
快读《黄帝阴符经》某些段落 第一: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於木,祸发必克。奸生於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黄帝阴符经》 此段中,既然“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故可知此中“天”即是指天道或阴性价值观等了!所以,文中的“地”应该就是指“地之道”或阳性价值观了吧? 故天发杀机,星宿变换位移;地发杀机,龙蛇起于陆(此处我未必理解)。 人发杀机,则天地阴阳主导权将发生反转,人类顺应天道则天道(阴)主导地(阳)包括我们这个世界!若是人类悖逆天道而助力地阳之道,则地阳及其价值观将主导天道价值观(是何后果,君当思之)。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所以一切不言自明...... 下面有些,也不太理解,但我觉得可以直接跳过不论...... “火生於木,祸发必克。奸生於国,时动必溃”。这句不就直接说明了阳(火)一旦过头就会成祸成灾而殃及天道吗?阳性价值观发展膨胀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诞生奸邪从而危及邦国稳定吗?说的可谓是相当明白,也相当清楚! 阴阳皆为天道所生,无论你是什么阴!是什么阳!只要危及到天道价值观的运行了,那么天道就会对你进行限制和杀伐了!文意说的还不够清楚吗?此为天道之理! 然而,最后走向天道对立面的,一定也都是那些阳性的东西或阳性的价值观!所以,才要去限制它们。 第二: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黄帝阴符经》 所谓盗,我觉得可引申为掌控、控制或主导吧?你所劫掠到的东西,不就是你所想并能够掌控的东西吗? 所以,天地可以掌控、主导万物;万物可以掌控人类;人类也可以掌控万物。文中的“三才”所指的,显然是天地、万物和人类。 有些地方不懂或不去理解也没关系,但有些语句则显然是比较重要的了......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这句显然就是说:人认识到、知道并悟到了自己身心中所存在的神明,就会有如神助般的神通;人不知道这一切就无所谓神通,平凡如石!而这些就是所谓神通的原因所在...... 修行悟得天道神明,则圣功成矣,神明出焉。 掌握天道神明的天机,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但我想最起码你要做到不私与利他——这是前提!) 君子得道则躬行、笃行之,小人“得道”则会投机取巧而危及自身性命! 第三: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人以虞愚,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黄帝阴符经》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这一句就是说:看不见的人反倒能听到更多的东西,听不见的人反而能看见更多的东西!但这句话更重要的含义是:事物相对的两面,你舍弃了一面,那么另一面就会得到有效地加强!这句算是用来解释后面的了。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所谓利,不就是所谓的私心吗?你没有私心,又怎么会考虑利与不利呢?所以,绝利大约就是杜绝私心了吧? 整句话我可能并没有理解,但我可以用我的直觉来判断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说:只要能够杜绝私心,人的修行效率就能提高十倍;但人的内心若是能三天三夜都没有私心,那么你的修行效率、效果将提高万倍!!个人理解,仅供参考。不过,如果我理解的没错的话,其意义不言自明! 所谓目,就是我们的感官,而我们的感官也就是我们的欲求了吧?所谓物,也是指我们对外物的欲求吧? 故得道的天机在于欲求的有无,不欲则天道之心生,多欲则天道之心死! 天道是无私的,故天道对任何事物都是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所以才说天道无恩——天道不会去特别恩宠、照顾谁;但是也正是因为天道的大爱无私,天道才有资格拥有那最“自私”的一面!即天道其实也是会特别恩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 因此,文中才说:天之无恩而大恩生。理解了吧?(仅供参考吧。) 所谓“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其实就是:最快乐的人只是知足,最安宁的人只是寡欲。大约如此。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这句与上面的“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其实是有所呼应的!天道最自私的一面就是:她对和她一样无私且面对万事都能天下为公的人,是特别地衷爱和青睐的。 一个最无私的“人”同时可能也是有其令人意外的自私的一面的,但这种所谓的“自私”,只是出于她对于你和她之间如出一辙的无私的特殊认同之感——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人以虞愚,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虞,大概就是忧虑吧?如果虞是一种愚,那么不愚就是不虞或无虞了吧? 故这句大约是说:人们因为忧虑不断而变得愚拙,我因没有忧虑不愚而圣;人们以有所期待为圣,而我以无所期待为圣。 大约如此,不知对否?其余就不论了,快读而已,可供参考吧。 谢谢......
本文内容由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