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了脾气变得暴躁了(孩子生病后感觉脾气太大了怎么回事)
导语:孩子一生病就脾气大还黏人,真不是不懂事,这是他的求救信号
最近,甲流有些小猖狂,家长们要帮孩子做好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地方。孩子要是被感染了,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进行对症治疗。鼻塞之类的,生理盐水洗鼻可以缓解。让孩子多休息。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另外一个话题,跟孩子生病有关,就是孩子生病的时候让父母们很头疼的一件事:娃的脾气特别大,难哄,大哭大闹,而且特别粘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难道生个病还能改变孩子的性格?
当然不是。
生病原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孩子生病后,却从原来的“乖宝宝”,一下转变为脾气异常、且特别粘人的“坏宝宝”了。而主要源于孩子生病引起的“退行”表现。
说起“退行”,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通俗地讲,就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进而退化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生病之后,往往会因害怕、恐惧、焦虑等心理而表现出退化的行为,如吵闹,啼哭,撒娇、烦躁等。
之所以会导致孩子出现“退行”表现,主要根源还是在于家长的过度迁就。
比如,在孩子生病后,家长会比平时更加关心和照顾孩子。特别是看到孩子发烧难受,无精打采的样子,家长会特别关心孩子的需求。甚至有时候为了满足治疗需要,家长们会想尽办法去迁就孩子。哪怕是不合理的要求,也会给他“开绿灯”。
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矫正自己的做法,时间一长,就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任性,娇气的毛病。哪怕疾病痊愈了,但是坏毛病却延续了下来,有些孩子就很容易出现行为倒退的现象,如:要让家长“抱抱”,或者对家长过分依恋等。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幼龄孩子来说,他们因年龄小不太理解生病的含义,由此放大了对疾病的恐惧,导致缺乏安全感。即使身体已经慢慢恢复,甚至痊愈,心理上的不安感也会持续一段时间。
同时,因为年龄较小,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疾病的焦虑和不安,所以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发泄出来,从而变得脾气大、爱哭闹,还很黏人。
那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如何引导呢?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情况不同,所以家长的引导方式也要有所区别。
1. 对于0-3岁的孩子,只要不是特别无理的要求,家长都可以尽量满足,不要看到孩子病一好,就马上恢复之前的生活状态。要给孩子一个缓冲期,帮助他逐渐适应。
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可以依据孩子的接受程度,适当讲讲小道理,或者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给他换一个游戏或是玩具等,分散他的注意力。
2.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家长要通过绘本、纪录片等带孩子了解疾病,帮助他缓解内心的恐惧。
比如,平时可以多带孩子看一些身体类的绘本,或是一些纪录片,来了解人为什么会生病,以及生病时身体会发生什么、要如何抗争,进而提升孩子的认知,缓解孩子对疾病的不安。
最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适感。
同时,3-6岁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机。平时可以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讲一些生活习惯、规矩养成的绘本,让他明白哪些是好习惯,哪些行为是不对的。
比如:孩子感到不开心时,乱扔东西是不行的,拍拍你的枕头是可以的;要妈妈抱是可以的,但咬妈妈是不可以的。
当和孩子沟通之后,他还是继续发脾气,并且使用了错误的方式来发泄,那么家长们首先要制止这种做法,然后让他在正确的行为里做选择:你是想要喝水呢,还是要妈妈抱?
如果他仍然不听你的,那么就先让他平复一下情绪。只要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己和别人,那就不要去干涉他,让他好好地冷静。
相反,如果孩子能够按照你的引导去做,那么就要好好地表扬他,并给予肯定的反馈。
但不管怎样,家长在和孩子重新建立规矩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有急躁的情绪,或者用一些不恰当的惩罚手段来引导,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感到非常挫败和恐惧,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除此之外,面对孩子生病后黏人的情况,父母一定不要着急推开,要多鼓励孩子独立,给到他一些正面的反馈。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给孩子多一些陪伴,少一些娇惯;多一些温和,少一些急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骂!唯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
本文内容由小里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