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教学要从有效的问题开始吗(有效教学及高效课堂应大程度重视)
导语:高效的教学要从有效的问题开始
高效的教学要从有效的问题开始
——公开课《秋天的雨》的教学反思
前不久,我听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1课《秋天的雨》一文的公开课教学。执教的老师设计了贯穿全文的一系列问题,力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但因为问题设计得不太合理,所以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引发了我对当下的高效课堂建设的一点思考。
一、不合理的课堂问题分析
在我看来,某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低效,主要是因为课堂问题设计不合理造成的。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思维受阻,课堂出现“冷场”局面。这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老师: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说说哪一个词能够概括出秋天的色彩?
学生有的说是“黄色”,有的说是“红色”……,最后,在老师的再三启发下才勉强答出是“五彩缤纷”。
老师:“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
少数学生回答:颜色很多、颜色繁多……
老师:回答得非常好!五彩缤纷就是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那么课文一共告诉了我们哪些颜色?
学生: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
……
显而易见,学生在回答用“五彩缤纷”这个词能概括秋天的色彩和理解其意思时,遇到了不小的障碍,虽然最终回答出来了,但是却纠结了很长时间,而且对其意思的理解也很勉强。
第二,教学过程重复平推,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充分。这篇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结构形式是相同的,执教老师对这三个自然段分别设计了相同形式的问题,两次重复了相同的教学过程。这样,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三、四自然段就被老师“鸠占鹊巢”强行占用了。
我认为本课教学效果之所以存在上述两个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是因为执教老师的“师本位”意识严重,眼中无学生。具体分析,可归结为以下两点:第一,完全不顾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成人的认识水平和思维习惯为起点,设计了演绎式的问题结构,给学生的思维活动造成了障碍;第二,多次重复相同的教学过程,强化了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却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行动。
二、有效课堂问题的设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唯有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出发预设问题,才能改进上述不足之处。那么怎样来设计有效的问题呢?
第一,从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角度看,应设计归纳式的提问。这是由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的。语言学习的规律表现在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感知先于语言的理解。同时,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一定数量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的语言材料的感知,那么,无论教师对概括性的语言做出多么细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学生也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本课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执教老师在学生还没有了解秋天的各种景物分别是哪种颜色的情况下,就提问学生:哪一个词能够出概括秋天的色彩?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那么学生因为感性认识不到位而“乱说一气、一脸茫然、无话可说”也就不足为怪了。而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系列归纳式的提问,先让学生对各种具体颜色有鲜明的感知,然后再提问哪一个词能够出概括秋天的色彩,那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了。我认为,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应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老师:秋天的雨给秋天的景物分别带来了哪些颜色?
学生: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
老师:秋天的雨用这么多好看的颜色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的秋天呢?用一个词来形容。
学生:五彩缤纷。
老师:通过朗读课文中那么多描写颜色的句子,你能说出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五彩缤纷就是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
很显然,运用归纳法从感知秋雨带来的各种具体颜色入手,进而概括出“五彩缤纷”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且这样做也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理解 “五彩缤纷”的意思。
在对全文进行概括时,也应当运用归纳法来设计问题。本篇课文题目是《秋天的雨》,实际上是描写秋天的美丽。学生要生成“秋天的美丽”这一认识,必须先充分感知“五彩缤纷的颜料、非常好闻的气味、金色的小喇叭”等关键语言,在头脑中留下关于秋天的美好景色的具体印象,而后才能归纳出“秋天的美丽”这一结论,而不应该倒过来先假设出结论,然后再用演绎的方法去证实结论。
第二,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看,应设计类比式的提问。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或指导下经历了一个教学环节后,能够把该环节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当成下一个学习环节的范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这个意义上讲,范例就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这篇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其中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对此应当进行重敲或深挖。又因为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结构形式是相同的,所以重敲或深挖的目的应当有两个:一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二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制造范例。因此,教完第二自然段以后,接下来的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就不必再重复第二自然段的过程,而应要求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自主学习。这时的教师只要做好检查、评价或纠正就行了。例如,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能像刚才学习第二自然段那样自学下面的两个自然段吗?教学中只有设计出这样的问题,才能避免无效的重复,从而给学生创造出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刚刚完成的“学习过程”当成“范例”来模仿,学会自主学习、自主运用。教会学生运用类比思维的方法来学习,是实现教学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从“教会课文”转向“教会课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位著名教育家指出:“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师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可以这么说,高效的教学就应从有效的问题开始,而有效的问题则必须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只有紧扣课程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开展深入思考,设计有效问题,才能实现高效教学。
本文内容由小彤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