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孔子与西方的苏格拉底是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孔子和苏格拉底)

导语:苏格拉底:希腊的孔子,孔子转世?中西虽远隔,却也有共通之处

如果说,要从中国和西方的历史长河中各自挑选一位最具代表的文化名人,非孔子和苏格拉底莫属。孔子和苏格拉底无论是在历史地位,还是在思想、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贡献,都颇为相似,于是乎便有人故意去扒了二人的历史,认为孔子死了以后,投胎转世于西方,成为了苏格拉底。

这究竟是谬传,还是说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为什么有人将苏格拉底比作“希腊的孔子”?

孔子和苏格拉底画像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于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这一观点,无疑将孔子和苏格拉底以同一历史时期中西文化横向关系的形式紧密地连接了起来。那么孔子与苏格拉底究竟有哪些共通之处,以至于有人将苏格拉底比作“希腊的孔子”呢?

第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孔子说:

“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把“知”(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这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从而将美德与智慧紧密连接起来。孔子一贯强调的君子,一般而言是品行高洁且有一定才学的人,这就要求君子本身其实是早已经接受了知识和道德的学习和教育的。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主张“知德合一”。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美德由教育而来”。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内心的美德,强调了教育对人的知识和美德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雕塑

第二,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关注人,都带有早期人文主义的色彩。孔子说:

“仁者,爱人” 。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仁爱,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友爱,和谐共处。

苏格拉底说:

“未受考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可见,苏格拉底关注的也是人类自身,并且强调理性,主张人要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有是非判断的人。

第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脉相承的师徒关系,与孔子、孟子、荀子之间颇为相似。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34;,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孔子与春秋时期创立儒家学派,后经孟子、荀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得儒学成为战国时期的一门显学——蔚然大宗,为今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打下了基础,孔孟思想也因此传承和影响了中国长达几千年。

第四,苏格拉底和孔子,几乎都没有流传于世的代表性著作,却又都是流芳千古的圣人。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集中于他的学生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一书中,而孔子的思想,也是集中于由孔子的学生组织编订而成的《论语》。

然而,之所以有人认为苏格拉底是孔子的转世,不仅仅是因为两者在思想、文化、教育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而且还在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极为接近。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

若从时间上来推算,孔子死了没几年之后,苏格拉底便诞生了。因此,有人人为地将两者前后之间的联系连接起来。其实,这是没有历史依据的,投胎转世这一套说法,本身就是宗教的思想观念,没有科学依据作为支撑,无法充当史实证据。

孔子死后,苏格拉底诞生,仅仅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因此,要说苏格拉底是孔子的转世,纯粹是无稽之谈。但说苏格拉底是“希腊的孔子”,这一说法是可以说得过去的。毕竟这两者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且各自又分别代表了中西思想文化的圣人。

本文内容由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