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陵真是董仲舒墓吗(为什么董仲舒的墓叫下马陵)
导语:下马陵:真是董仲舒墓吗?
西安城内和平门与文昌门之间,有一老街下马陵。
经常看到这一名字,一直没弄清来历。后来才知汉代大儒董仲舒祠在于此。几次想进去拜谒怀古,但董子祠门紧闭,类似保密单位,有些神秘。
唐人韦述的《两京记》中对此有记载:“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唐人李肇的《国史补》则称:“旧说,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明正德元年,陕西巡抚王珝先在西安城东南郊的蛤蟆陵处建董子祠(大致在兴庆公园附近)。明嘉靖二十一年兵部侍郎兼陕西巡按都御史赵廷锡下令把董子祠搬进城内,并在祠后造墓,这个下马陵于是就流传至今。真正的下马陵在哪,不得而知。
对董仲舒的事迹,我不甚了了。以前学历史,只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来自董老师的建议。汉代中央集权、政令畅通,首先来自思想的统一,董仲舒居功至伟。尽管董老师道德文章很受人尊崇,但他的仕途一波三折,类似于屈原、贾谊。他后来终身著书,在学术、思想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成为儒家自孔孟以来的第二代高峰。《汉书·董仲舒传》:“少治《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现如今,除了打电子游戏或玩手机,“三年不窥园”谁能做到?
历代诗人,提及董仲舒及下马陵的诗句很多。宋朝司马光诗:“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清代朱彝尊有诗 “汉日江都相,荒祠旧水滨。玉杯存俎豆,青简重天人。夕鸟窥园下,秋花褒露新。凄凉不遇赋,千载一沾巾。”明代王云凤的《下马陵》说:“汉儒陵墓汉城东,汉代君臣敬礼同。自古有谁传下马,于今何幸企高风。原从邹鲁昭仁义,直辟嬴秦计利功。几度幽寻钦胜迹,祠堂松柏郁葱葱。”
李肇又提及下马陵“后语讹为虾蟆陵”。因为陕西话中“下马”与“虾蟆”发音相近,所以才有这种叫法。其实,“虾蟆陵”,应在城东南王珝最早建董子祠一带,那里是唐代以来有名的游乐区。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唐皎然《长安少年行》“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清徐兰《赤陵姐琵琶歌》“宛似虾蟆陵下人,浔阳江上伤潦倒”。这里繁华异常,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听曲、寻芳之所。仰慕先贤 “下马行”,及时行乐 “虾蟆跳”,倒也贴切。
喜欢走在下马陵街,城墙根下的古砖刻有岁月的痕迹,高大的树有也有些年成,一些摆摊的、骑三轮、骑共享单车急驰而过,两边房子门口有一些晒太阳的老人,悠闲地喝着茶,也有人在跳广场舞,不时传来音乐的噪杂。市井生活,与董子祠等古迹、厚重的历史十分和谐,这应是老西安的样子。
不过,多年不开门的董子祠何时才能开放呢?
本文内容由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