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除了蜈蚣还有什么动物的脚多(哪些动物有很多脚)

导语:如果有人问,那种动物有很多的足。除了蜈蚣,你还能想起千足虫吗

千足虫和蜈蚣,应该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多足动物了。如果就谁的足多而言,在体节总数目相同的前提下,千足虫足的数量,会比蜈蚣多出一倍。这是因为,千足虫的每节体节上有二对足。而蜈蚣的每节体节上只有一对足。

手机拍摄,千足虫(福尔摩沙山蛩)。每节体节上有二对足

手机拍摄,蜈蚣,每节体节上有一对足

千足虫,也叫马陆。特点就是足多。每一体节上各有两对足。那密集的如毛刷般的细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了蜈蚣,不由地产生了畏惧感。其实,千足虫和蜈蚣,不仅在外观上完全不同,而且性情上也是天差地别的。千足虫,性情总体上还是比较温顺的,没有攻击力,不会咬人。

手机拍摄,福尔摩沙山蛩

千足虫的种类很多(网查有近万种),体形多样,大小不一。只是不知是什么原因,感觉与千足虫相关的资料却是不多的。常去的《嘎嘎昆虫网》上,也只是列了9种。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也的确是比较少遇上的。这可能是:一来与千足虫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有关。二来,千足虫不是昆虫,外表鲜亮却较为单一,这对很多的喜爱生态摄影的爱好者,也就少了些吸引力了。

百微拍摄,福尔摩沙山蛩

千足虫,性喜阴湿,多栖息潮湿田地、枯枝落叶、瓦砾砖石堆下。晴好天气时,它们群体多是昼伏夜出,偶尔会有少量个体出来活动。阴雨天气时,千足虫则群体活动旺盛,其中,以夏季至初秋的雨后夜晚最为活跃。

手机拍摄,福尔摩沙山蛩

千足虫不具有攻击性,遇到惊扰时,会将身体蜷曲成团,将头卷在里面进行诈死。千足虫身体的体节上具有臭腺,会分泌出一种难闻的液体,使得家禽和鸟类都不愿意啄食它。这兴许是我们时常看到千足虫,总是有一种安步当车,不急不缓行走的原因吧。

手机拍摄,福尔摩沙山蛩

行走山城绿道时,偶遇的(文中所示)这种较大型千足虫,名为:福尔摩沙山蛩(与浙山蛩十分相似。如果查证有误,请指出并见谅)

福尔摩沙山蛩(旋刺马陆科),体长约10cm。体色黑色,各体节上有橙红、黑相间的环纹。头部黑色,各足黑色。福尔摩沙山蛩的紅色环,从背部延伸到身体两侧中间就断开,呈半圆环状。

百微拍摄,福尔摩沙山蛩

记得小时候,在户外玩耍,翻起老屋墙角的砖头,石块,或是菜地里的腐烂菜叶时,常常看见一种身体细长,长着很多足的小虫儿惊慌逃走。那个时候,我们叫它“小蜈蚣”。现在看来,那些虫儿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体形较小的千足虫。那里面,兴许就有下面这二种小型的千足虫。

粗直形马陆。小型千足虫。体长约20-30mm,体黑色,身体两侧为黄色。

手机拍摄,粗直形马陆

粗直形马陆,主要栖息于潮湿的树洞、石缝、下水道、鸡舍附近。常常可以在老房子的阴面墙脚下发现它们。

手机拍摄,粗直形马陆

那天,在山城绿道仙人谷的水溪边,拍着片子时,忽然地看见岩石上快速地爬行着一对千足虫。这对千足虫的行走方式很特殊,后面的一只千足虫的前半身,搭在前面一只千足虫的后半身上行走着。

手机拍摄,霍氏绕马陆

后经查对,这对千足虫是:霍氏绕马陆,小型千足虫。各体节边缘呈弧形状,体侧具黑色纵线,体表橙红色,触角黑色,足橙色,背部有十分醒目的橙红色斑块,(有意思的是,这对千足虫中后面那只,不知是不是个体的差异原因,在背部和足的颜色上,与特征描述有差别)。南方常见。主要分布: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手机拍摄,霍氏绕马陆

记得在早些年,看央视《动物世界》时,有看到这样的一段纪录片段:数只虫儿也是采用类似这样的方式,搭成纵队,鱼贯行走的。遗憾的是,已经记不清纪录片里的,是不是千足虫了。

拍摄地点:福建三明绿道

(原创摄影图文,分享生态摄影之乐趣。如果有误请指正并见谅,谢谢您的观看支持和鼓励)尊重原创,请勿搬运抄袭!

本文内容由小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