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范氏义庄在哪里(范氏义庄消失原因)

导语:至孝至仁之心,足可为百世楷模——范氏义庄

作为范氏血统的后代,范仲淹创办义庄,赡养族人,使族内贫苦之家有基本生活保障,这实际上是范仲淹告慰祖先在天之灵,向列祖列宗恪尽孝道的一种形式,孝义双全之举。自然,范氏义庄也包含了儒家倡导的大同社会的某些萌芽元素。

范仲淹为义庄所定规矩,实际上是有相当约束力的族规,范仲淹本人是终裁。范仲淹去世后,族人认为义庄难以坚持,于是其次子范纯仁在治平元年(1064年)上奏朝廷,请求官府协助义庄规矩执行。宋英宗准奏施行,如有损害义庄行为,官府可依法处理。从此,范氏义庄得到了官府的认可、支持与保护。纯仁将义田千亩扩为三千亩,《宋史》云:“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

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

宋金战争中义庄遭到严重破坏,难以为继,五世孙范良器、范之柔兄弟于庆元二年(1196年),恢复重建义庄,范良器亲掌出纳一年,以为后世法。左司谏兼侍讲的范之柔学习范纯仁,再次上奏朝廷,获得敕旨,义庄再次得到官府的支持与保护,保证了新规旧约的执行。

此时,又获得免除义庄赋役的特权。在南宋朝野人士的特殊关照下,义庄经历了社会动乱的考验,获得了复兴新生。义庄初创时族人90人,此时已达450人。元朝初年,范仲淹直系后裔范士贵“充平江路学职,兼管本族义庄义学勾当”。

明末范允临,书画家,官至福建参议,与董其昌齐名,他捐田一千亩。清初大同知府范遥增置义田一千亩。到宣统年间,义庄有田5300亩。

范氏义庄,范仲淹首创,子孙世守,历经两宋、元、明、清、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运行长达九百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管理最周密、影响最广泛的宗族义庄,也是泱泱华夏绝无仅有的个例。

范仲淹首创义庄后,世人争相效法,明清义庄遍及各地。清代乾隆以后,仅苏州一地,就有大小义庄60多家。

楼钥在《范氏复义宅记》中云:“文正公奋身孤藐,未尝赖宗人毫发之力,既达,则阖族受解衣推食之恩。”赵善璙《自警篇》云:范文正公“尝语诸子弟曰: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故无亲疏也,吾安得不恤其饥寒哉!

且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亦何以入家庙乎!”范仲淹由孝心扩为仁心,复由仁心回归孝心,如此之孝乃为大孝,如此之仁乃为真仁。

所以仲淹“自政府出,归乡”,曾为“搜外库,惟有绢三千匹,令掌吏录亲戚及闾里知旧,自小及大,散之皆尽,曰:宗族乡党,见我生长,幼学壮仕,为我助喜,我何以报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由宗族而扩为“亲戚及闾里知旧”,不独为告慰祖宗,而且为祖宗“广结因缘”,复为后“广积阴德”。

范氏父子至孝至仁之心,足可为百世楷模,正如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孙应时所云:“盖公平生所立不待称赞,此其一事已足为百世师矣。”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