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依恋的类型理论有哪些(依恋的类型理论是什么)

导语:依恋的类型理论

依恋的类型理论有哪些(依恋的类型理论是什么)

还记得第一次上幼儿园时哭的撕心裂肺场景吗?还记得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去外地求学时的满眼不舍吗?当你离开父母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实践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简单来说就是你对你所依恋的人事物的心理差异,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有些喜欢寸步不离,否则就会异常焦虑,有些则表现的淡定,能自己玩自己的。

安斯沃斯等人通过陌生情境实验进行了测试:由母亲带婴儿进入实验场所一个陌生环境,实验者作为陌生人出现在实验场所里,但不干涉母子的活动,片刻后母亲独自离开,由婴儿单独与实验者相处,由实验者观察婴儿的表现,再片刻后母亲返回。实验者记录这个过程中婴儿从始至终的行为和情绪表现情况。这个测验给婴儿提供了三种潜在的难以适应的情景:陌生环境、与亲人分离和与陌生人相处,通过实验来研究婴儿在这几种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的探索行为、分离焦虑反应和依恋行为等。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一)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近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映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

【儿童的分离表现】

明显焦虑、担心、惦记

【儿童的重聚表现】

对母亲:主动迎接,适度交谈亲热;很快被母亲抚慰好

对环境:与陌生人交谈、继续玩玩具。

【儿童的人格发展】

形成满意人际关系,充满信任感

(二)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 20%。

【儿童的分离表现】

很少焦虑、很少紧张不安

【儿童的重聚表现】

对母亲:不注视,漠不关心;对母亲的抚慰无感

对环境:自己玩自己的玩具

【儿童的人格发展】

产生社会焦虑,品行问题容易出现,强迫性自我依靠

(三)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的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 10%~15%。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性依恋又被称为不安全性的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儿童的分离表现】

极度焦虑、反抗、愤怒

【儿童的重聚表现】

对母亲:行为矛盾,渴望母亲爱抚但是又拒绝;很难快速被母亲安抚好

对环境:无法投入游戏和与陌生人交往中

【儿童的人格发展】

容易产生精神问题:比如人格分裂,情感摇摆,缺乏理性

单选题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运用“陌生情境”实验考察儿童的( )。

A.自我意识 B.道德认知 C.依恋行为 D.同伴交往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依恋的理论。安斯沃斯等人通过陌生情境实验,提供陌生环境、与亲人分离和与陌生人相处,通过实验来研究婴儿在这几种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的探索行为、分离焦虑反应和依恋行为等。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安全型、回避型、反抗性三种依恋类型。综上所述,故选C。

本文内容由小蔼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