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九九歌的意思(冬至九九歌)
导语:冬日且唱九九歌
那年春节过后,乘火车离北京去湖南省的长沙。上车时,还裹着一身冰雪。一夜醒来,却见车窗外竟是满目嫩绿的油菜,绿毡般覆盖着无际的田野。
出市区,和朋友走在春雨濛濛的田间。小河旁,柳树的枝条上已绽出茸茸的嫩芽,一畦畦一片片油菜伴着春风摇曳。朋友对我说,:“五九六九,抬头看柳。您来的早了点,若是再过些时候,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一开,那才叫美!”
可在北方,此时却还是“五九六九,冰上走;七九八九,寒风依旧”。记得在河北省宣化上学时,每当我离开早已是春暖花开的南方,来到学校,看到的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和无边无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枯草。当地的同学对我说:“这会儿节令还不到,俗话说,一九还暖二九寒,三九四九冻破脸;五九六九冰水洗手,七九八九沿河寻柳,九九归一九,耕牛才遍地走。”
自古,华夏的农历就沿用“九九”的方法来计算节令,也就是从“二十四节气”里的“冬至”那天算起,每九天为一个“九”,九九八十一天里共有九个“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这两个“九”,还只算刚刚入“九”,不太冷。到了“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和第四个九天,也就是“三九四九”之时,那才是全年最寒冷的时节。依此类推,到了“九九”,也就是第九个九天,这时的冬天基本结束,春天来了,天也就暖和起来。
民间广为流传的《九九歌》就是参照人们对气候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指动植物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自然现象,如发芽、开花、雁去雁来等)来反映天气的冷暖变化。由于中国地域面积广大,南北地区的气候相差也大。有朋友曾对我说,“从南向北,一般每隔两百公里平均温度就会上升1摄氏度。”这我未测试过,但越向北温度就越低却是事实。
《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到明代就已经很流行了。《九九歌》在民间随地区不同而有多种版本,内容也有所不同。在黄河流域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明代的《五杂俎》中,则记载着另一种说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这种说法,明显的是官宦有产阶级的说法。
其中“七九八九,沿河看柳”的说法,是由于当时大气环境的变化,气温随之改变,因而也就从“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演变成了“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了。
在豫北地区,老百姓们说的则多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沿冰走;五九半,冰凌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要犁地,九九杨花开。”
而到了江南,天气温暖,《九九歌》的内容也有了变化:“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四九冻破脸。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下河洗手,九九归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四九三十六,关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枝;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蓑衣戴斗笠(就是要开始冒雨耕地了)。”
九九过后,才是春回大地,暖风劲吹,万物复苏之时。
《九九歌》是人们对自然气候温度变化的民俗总结,其实,在民间,夏天也有《九九歌》,叫“夏《九九》”。
夏天的九九大致与冬天相对应,从夏至日算起,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也是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和“冬九九”相对应,夏三九、夏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时候。
明代的《五杂俎》中记载:“一九二九,扇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沐浴;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不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这《夏九九歌》同《冬九九歌》一样,写得生动有趣,琅琅上口。但由于人们觉得,夏天再热,尚不至于热坏人;而冬天的风雪酷寒,动辄就有被冻僵之人。人们也就更畏寒冬,更切盼寒冬尽早过去,暖春赶紧来。所以,《夏九九歌》就远不如《冬九九歌》那么流行。
本文内容由小余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