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刍议是什么(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刍议怎么写)

随着生物会考制度的普遍推行,生物这门21世纪的领先科学越来越不被学生、教师所重视,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生物知识都不甚明白,就连一些常见的蔬菜、水果也不能直呼其名,给年轻一代的教育带来新的生物盲点,现在学生的生物知识如此贫乏,不能不叫人心寒,引人深思,这完全违背了会考的宗旨,不能不说是素质教育推行进程中的不谐之音。

其实生物科学中的“触点”、“景点”(有趣味的、学生比较敏感的知识)还是很多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认真对待,仔细分析,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找出学生较为敏感、有趣的“景点”,这样就能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同学积极参与、支持你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式,我们生物教师应该有责任、有信心扭转如此局面,让学生转变观念,重新认识。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己任,多角度、多形式、经常性地向学生传授生物知识,提高学生认识生物、驾驭生物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重新认识生物学的前景与用途,以及生物学在整个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位置,让学生真心诚意地意识到生物学是一门必须学好的学科,是21世纪的中心科学。

诚然,冲破“应试教育”不易,深化“素质教育”更难。在生物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笔者就多年生物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愿与同仁共同商讨。

一、在教学目标上把握一个“准”字。

“准”即是准确地把握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某内容应该达到的目的,做到不提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例如:初中生物(第二册)中《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章,教学大纲上明确说明:了解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理解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的基础知识等。我们不难看出,对血量、输血、血型这部分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就行,即能够记住这些知识的要点,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不必要作更深的探究。但教师如果未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错把这些知识当成理解性内容,甚至当成掌握的要求进行详细地讲解,学生不但由于知识难懂学起来困难,而且还可能对此反感,产生厌学的情绪,自然影响教学效果。而对血浆的主要成分和主要功能、 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等知识,教学大纲要求理解,即能够领会各个概念的基本含义,能够利用此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生物问题。因此,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必须详细讲解,适当时还应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倘若教师错把这部分知识当成了解或其他档次的要求进行略讲或一带而过,学生也就只能是囫囵吞枣,糊涂了事,致使不能达到教育目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仔细分析钻研教材,用准、用活教材,将教材的重点、难点抓准、抓实、抓牢,只有准确地把握好大纲与教材的要求,教学才会有落脚点,教学也才能深入浅出,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学生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

二、在教学对象上落实一个“全”字。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新型的教育模式,而不只是培养几个“尖子”生。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生动、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教学对象所处的环境,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教学中应根据可接受性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采用分层次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使好生、中等生、学困生都能愉快地接受知识,学有所得。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遗传因素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等原因,每位学生的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等都存在差异,教师对每位学生都应了解清楚,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在课堂或课外找他们谈话,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之处,肯定已取得的成绩,鼓励其今后做得更好,这样,每位学生身上都有优点可赞,缺点可指。经常如此,学生定会被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所感动,从而对教师无比感激,自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具亲近感。学生便能把对教师的感激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积极投身到学习中,更加认真听讲,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好自己敬爱的老师所教的学科,此乃“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还应寻找各种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温柔、体贴地关心每一位学生,挖掘每位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及时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健康成长。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一个“能”字。

“能”即是教育对象的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疑、提问都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有脑可动,有话可讲,有事可做,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剖析、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物现象和问题,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把课堂与社会联系起来,逐渐地适应自然、适应社会,比如:我们讲到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应拓宽思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生物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为何移栽幼苗时要带一坨土?”“为何要经常锄松行间的土壤?”“为何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浇水时为何要干透浇足?”等等。经过同学们认真思考、分析,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遍可以找到正确答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一个“活“字。

教学方法灵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师要教“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课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必须具有了解学生、处理教材、根据不同课型特点灵活驾驭不同教学方法的能力,因材施教,力求有新意,合学生口味,

2、学生要学“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传授给学生一些学习生物的科学方法,力求时半功倍。比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带着问题去听课,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多注意观察周围的生物现象,力求用生物知识去判断、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生物问题。

3、教学方法要“灵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目的,应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施教,可以启发诱导、探究引导、创造求新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实践,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准”、“全”、“能”、“活”,学生便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