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河南人说好的方言(河南人经常说的三句方言)

导语:河南人爱说“中”!——聊聊河南方言里最传神的词汇

我是一个河南人,自幼就是说着河南话长大的。当然现在出门了基本以普通话为主,不过在家里夫妻之间还是说河南话。虽然河南话和普通话之间差别并不太大,更多的仅仅是语调的区别,但是,毕竟还是有一些河南话的词汇在普通话里找不到合适的表达。

这里我要说的最传神的词汇就是中!一个“中”字也成了河南话的标志,可谓掷地有声!河南人,特别爱说“中”,如果再普通话中找到对应的词,大概包含了“对”、“行”、“好的”、“是的”等多种含义。这样一个词也体现出,河南人质朴、忠厚的特点,也体现出中原文化中道而行的特质。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今天的中原文化恰是达到了这样的中和境界。

孔子画像

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道而行。由于农业生产来不得冒进和懈怠,农业耕作最正确的态度只能是踏实的、持恒的、“不温不火”的态度,在这中间,掌握“中”度是最要紧的。在农业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中庸之道成为中原人整体的心理倾向。中原人反对偏激,不追求激进,接人待物温和适度,追求各方面的关系都能恰到好处。中原人一般都性格温和,在与人交往中,不强人所难,往往能够推己及人,注重求同存异。河南话里的“中”,最能体现中原文化中的中庸观念。

河南人许慎《说文解字》里就说:“中,和也。”这个中,也非常体现河南人,河南文化对和谐的追求。中原文化中的和谐,包括了包括了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当然“和”并不是无原则的妥协或者简单的同一,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原文化中的“和”是承认差异前提下的和谐,是允许不同声音的和谐。我们河南人所说的中,并不是表示自大自狂自己是绝对的正确,也不是一味地妥协承认对方是绝对正确,而是有中和之道的意涵在里面。

这个“中”,还特别能把河南人的质朴精神体现出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而农业生产需要坚忍不拔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以农业为主业的经济环境下,中原人养成了务实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在古代得到了精英文化的弘扬,最终成为了中原文化的实践标准。质朴的务实心态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表现在众多方面。比如中原人的审美观念中,不喜欢浮华艳丽,崇尚朴实厚重。而这一声“中”也特别传神地把河南人质朴的特点勾勒出来。

在有,这个“中”字还特别传神,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有些东西特别好用,我们会说,真中用。我们骂人也会说,你个不中用的东西。我们听到悦耳的声音,我们会说,真中听。我们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就是,这个人真中哩!你要是请某人帮你办一件事,人家的一声“中”,不仅透着亲切,而且也是那么坚定,那么热情!

这个“中”字,还最能体现河南在中国版图中的为止,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洛阳为“天下之中”,《尚书》称洛阳为“土中”,大地的中心。河南长期被人们称为中州、中原不仅是天下的地理中心,也是天下的政治中心,先后有众多的王朝在中原地区建都,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中原也是天下的文化中心,儒学渊源于此,道家创始于此,佛教落脚于此,诗歌兴盛于此,文化昌明于此。就连我们的汉语,也长期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而发展的。唐朝人李涪曾说:“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唐代政治中心长安的方言并没有很高的地位。甚至据说当时皇帝因为说长安方言而被谏臣指为不标准。北宋的寇准:“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南宋的陆游也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元朝人周德清说:“欲正语言,必宗中原之音。”到了清朝,学者潘耒说:“河洛天地之中,雅音声韵之正。”甚至到了清朝中期,著名学者阎若璩还在说:“洛下为天下之中,南北音词,于此取正。”我想,河南话里的这个中字,也体现了中原文化在整个华夏文明中的中心地位。

总而言之,一个字:中!

本文内容由小馨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