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姓氏潮汕孙氏家族(潮汕姓氏潮汕孙氏怎么读)
导语:潮汕姓氏:潮汕孙氏
历史
孙氏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姓源较多,最早—支系出自姬姓。唐·林宝《元和姓纂》记:“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传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为氏。”卫康叔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是卫国国君。卫武公娟和有子叫惠孙,惠孙之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市),娟耳主子名乙,字武仲。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玄孙(公孙主子)不能再称公孙,应以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祖父惠孙的字为姓,即孙氏。
北方战乱,孙姓南迁
东汉末年,我国北方战乱频繁,中原河淮地带的世族和民众举家南迁,孙姓氏族也在其中,寻找安居之地。这是孙姓:的第一次南迁。孙姓第二次南迁,于晋永嘉年间(307—312)战乱,大批北方人民被迫离开故:逃亡异乡,不少孙姓氏族南迁避乱。
掘《台湾省通志·氏族篇》记:中原孙氏在唐朝曾两次向福建移民,一次在唐高宗(650-683)时期,河南孙氏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人闽开拓漳州;另一次在唐僖宗(874-888)时,又有河南孙氏族入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留居福建。
“唐僖宗时,任中书舍人及两浙节度使的孙拙,有子叫孙利,甚贤能。黄巢领导民众起义,反抗唐王朝;他以才华、武功出众被选为将,带领军土转战闽越江西之间。以军功卓著被封为东平侯,定居于虔州虔化县(今江西于都)。”(见《兴宁章峰堡孙氏族谱》)。
宋元以后孙姓散布闽粤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今开封)。1127年在临安(今杭州)建都,史称南宋。孙姓族众移居江南,有的向福建、广东迁移。
《兴宁章峰堡孙氏族谱》称:孙俐第五世孙宣教,由延春谷迁福建宁化石壁林。第十四世孙
孙中山先生之广孙科(1891—1973),撰《先世略》中说:孙洌第五世孙叫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明永乐中,孙友松再迁广东河婆与紫金之间。(笔者注:1959年区域调整,大埔、五华、兴宁、紫金、海丰、陆丰等十三县市,隶属汕头专区)。十一世传至鼎标。清康熙中期,鼎标之子连昌再迁徙香山涌口村。又传至殴朝,即孙中山高诅,迁居翠亨村。(注:以上参阅李乔先生《孙——出自河南山东的姓》)
孙乙是京岗孙氏始祖
在潮汕史志中,有名字可考的孙姓,最早要数今揭阳县第一·任县令孙乙。新编《揭阳县志》中记:孙乙字次木,宋代金陵高邮州(今江苏高邮县)人。绍兴三年(1133)中进士,官授承务郎。绍兴八年(1138)复置揭阳县,孙乙任县令,以吉帛村为临时冶所。绍兴十年(1140)设冶于玉滔村(今榕城)……孙乙在任,为政宽和,百姓拥戴。后立籍京岗,至今后裔繁衍。晚年偕梅氏夫人与长子、幼子移居漳州。原揭阳县《榕城镇志·孙乙传》记:乙子五,长、幼旋迁漳州寻冈。次子大美、四千大经世居京岗。乙晚年偕夫人梅氏从长、幼两于终老漳州。
潮汕孙姓移居台湾
明末清初,潮汕各县居民为厂生计,渡海到台湾谋生,开荒垦植。《台湾省通志》载:早期移居台湾的孙姓,如清朝初期,广东镇平县 (今蕉岭县)人孙其貌移居新竹新埔(笔者注:明·洪武二年至清·雍正十年,镇平隶属潮州府管辖);陆丰县人孙明山移居新竹新埔;海阳(今潮安)人孙为发移居苗栗通霄);潮阳入孙理移居高雄大社;揭阳人孙永帝移居台南白河。清·道)亡年间(1821-1850)镇平县人孙永科移居苗栗三义。(见《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本文内容由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