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立足本职工作(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立足新时代)
导语: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立足?
如今已然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其作为工业革命4.0版本代表之一,向我们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即我们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早在30年前已经指出当时刚刚在美国露出萌芽的“服务业即将取代制造业”以及“对知识的汇编整理正消解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影响”两大趋势是“后工业社会”即将到来的前兆。
作者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大趋势》并称“未来学三大经典”,其曾供职于《财富》杂志,是二战之后代表美国思想界主流的纽约文人圈的杰出人物,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在贝尔身后的讣告中称之为“哈佛之荣耀、社会学的图腾以及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英国《经济学人》则撰文纪念称,贝尔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对资本主义研究贡献巨大,成就堪与熊彼特、凯恩斯比肩。贝尔的三大代表作《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未来三部曲”。
何谓后工业社会?作者认为应该包含有五大内容,分别是:(1)在经济上,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性经济;(2)在职业上,专业与科技人员取代企业主而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3)在中轴原理上,理论知识居于中心,是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4)在未来方向上,技术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重视技术鉴定;(5)在制定决策上,依靠新的“智能技术”。
看完这五大内容是不是觉得这怎么会是后工业社会,这明明是现在的社会状态。有这种感觉是对的,因为这个概念是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提出了。意味着,现在我们的社会正按照作者的预言进行发展,在那个第三次革命工业发端的时代,作者已经开始预测社会发展的状态了。
现在来看,作者预言显然已经基本成真,而且还在向前不断发展。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不需要考虑后工业社会发展机理怎样运作,也不用去深思是哪种理论指导社会发展,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后工业社会,尤其是“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生存?
作者已经给出了答案——即“后工业社会使得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成为社会地位和与权力的基础。”技术社会已经形成,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不在是劳动力而是转向了科技,那掌握科技的主要方式即教育将是基础。我国自古有读书的传统,如果这个读书的目的是让你能更好的生存,那么现在可以把“更好”二字去掉了。
因为从事基本的体力劳动将在不久的未来被机器人所取代,在那时候工人运动将很难实现,因为你对抗的不是人,而是机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卢德运动”将不会发生,科技已经与你共生。这就隐含了工人阶级未来的问题,经济学家马歇尔说“问题不在于所有人最终是否获得平等——他们必然不能做到这一点——而在于进步是否会稳定持续,即使这个过程较为缓慢,直至至少从职业上看每一个人都成为绅士。”马歇尔对此充满信息。
历史趋势不可逆,所以在后工业社会立足的方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读书,掌握知识——最好是数学知识。信息时代将越来越倚重数学。不过也不用担心数学不好就会被淘汰,按照圣西门的分工,以数学为代表的理工科将是机动能力型,还有理性型,这类人可以进行法律研究,另一类就是情感型,这类人可以从事艺术、文史类工作。
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教育确实不适合他,那么这类人需要考虑的不是我的工作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如果从这一方面思考,结局必然是你所从事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
你需要考虑的是我该怎么做机器人才不能取代我。比如低端服务业,这是最容易被未来机器人所取代的,像我身边食堂打饭的阿姨,快递小哥我读硕士的学校打饭的工作已经换成了机器人,削面也是机器人,现在的学校收拾餐盘也被机器取代,快递小哥也会被机器人所代替,那么他们该如何保住自己的工作。
我觉得就是要体现出人情。比如快递,小哥每次都面无表情让我们报号,然后在橱柜找我们的商品。这样的话,你被机器取代很正常的,你把自己设定成了机器,那么换成机器可能比你服务态度更加好,更加有效率。所以一定要体现出自己人的属性,那么这个属性是机器如何也取代不了的。
机器或者机器人将会如手机一般逐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历史潮流我们没有办法抵抗,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远离自然,远离人。在这样的社会我们该如何立足,要么读书,要么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与机器人不一样,体现出人文情怀。
因为正如作者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结论中所说,我也相信的是,最终我们人类依然会共同生活,面对彼此。
本文内容由小曲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