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谁的对(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观点相似之处)
导语:老子与孔子思想完全对立?那请分辨一下这些话是谁说的
不少人认为,老子与孔子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那么,下面有几组论述,每组都是从《道德经》和《论语》各选取的一句话,请分辨一下,哪句是老子说的,哪句是孔子说的。
第一组:关于无为而治
1.“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第1句,出自《道德经》第2章,意即:“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务,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主张。道家将无为而治视作一切社会活动的总纲领,实现无为的途径是效法自然,顺应大道,让事物自由发展,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垂拱而天下治”。
第2句,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意即“能够做到‘无为而治’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还需要做什么呢?只需庄重地面向南方坐在王位上罢了。”很多人认为,孔子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不会赞成无为而治吧?
从孔子的此句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无为而治”的治国理政方式是非常赞同的,孔子与老子一样,反对过度扰民,反对“妄为”。但孔子把“无为”看成是“德治”的一种表现形态,主张统治者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注重任贤使能,通过修身、齐家,从而渐至“无为”。《论语》中类似的表述,还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
第二组:关于民本思想
1.“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2.“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第1句,出自《道德经》第49章,意即:“圣人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意愿为自己的意愿。”在我们印象中,老子是消极避世的,其实这是对老子的误解,从上面这句话看老子是具有比较强烈的民本观念的。类似体现民本思想的语句,在《道德经》中还有不少,如“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等等。
第2句,出自《论语·公冶长篇》,是孔子谈话子产执政方式,赞同子产“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民本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在他的有关为政的言论中,处处体现出民本理念,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等。
第三组:关于克己修身
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1句,出自《道德经》第12章,意即:“绚丽多彩的颜色,容易使人眼花缭乱;纷繁变化的音调,容易使耳朵受到伤害;香浓可口的食物,容易败坏人的口味;驰骋打猎的放纵,容易使人心情发狂;稀奇珍贵的货物,容易使人失去操守。”
第2句,出自《论语·述而篇》,阐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即:“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人生乐趣也在其中,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在抑制物质欲望,抵制贪图安乐方面,老子和孔子的观点也是相通的。
第四组:关于慎战思想
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2.“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第1句,出自《道德经》第30章,意思是:“按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依靠兵力来称霸天下。”在春秋战国之时,天下纷争,战事频起,老子认为有道之君,不会随意发动而逞强于天下,战事是不得已才会使用的,一味穷兵黩武,最后只会给国家带来破坏,给百姓带来灾难。
第2句,出自《论语·卫灵公篇》,记载的是孔子对卫灵公所询问排兵布阵方法时的回答:“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并且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孔子之所以这样说,这样做,是因为孔子是反对战争,提倡以礼治国。孔子正是借祭祀之事,说明治理国家要以礼为主,不要轻易发动战争,战争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还有可能是问题扩大化。可见,在慎重用兵上,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也是相通的。
第五组:关于治学态度
1.“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1句,出自《道德经》第71章,意思是:“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真正的高明。实际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毛病。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老子在这里谈到了人性的一个弱点,即不懂装懂,并认为这是一种病态。老子认为,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谦虚诚恳,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第2句,出自《论语·为政篇》,记载的是孔子对子路所告诫的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段论述,反映出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知态度。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最聪明、最有知识的人是承认自己无知的人。而老子、孔子的论述也强调,知道自己有某方面的知识,和知道自己没有某方面的知识,两者都是知识。可见哲人不分中外,不分学派,在某些认知领域,思想都是相通的。
第六组:关于道之实行
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2.“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第1句,出自《道德经》第70章,意思是:“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可是天下却没有人懂得我的话,没有人照着去实行……懂得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所以有道的人总是外表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却揣着美玉。”可见,而老子所传之道,与世风格格不入,自己的思想不被理解,理想不能实现,老子的内心也是很苦闷的。
第2句,出自《论语·宪问篇》,记载了孔子的哀叹:“没有人了解我啊……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孔子生活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春秋后期,而他却致力于恢复夏商周时期的礼制,使天下步入名正言顺的秩序之中,但他颠沛一生,终不见用,可见他在世时是何等的孤独,因此,发出的悲叹声与老子何其相似。
七、关于道之坚持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第1句,出自《道德经》第二章,意即:“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开始走出来的。”老子这里强调,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要有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达成目标。
第2句,出自《论语·子罕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候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比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这句论述,与老子所强调的意思基本一致,即,不管是学习也好,修养也罢,抑或是追求成功,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还要懂得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老子、孔子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两位鼻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大最主要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的核心主要是仁、礼、中庸之道,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哲学思想更具系统性和深刻性。
同时,两人同处变革动乱的春秋时代,恢复社会的有序和安定,实现人民生活幸福,是他们学说的终极情怀,而且,他们的思想产生于相同的时代背景,并且都拥有古老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基因,所以他们又存在很多共通之处。总之,我们不能把俩人的思想简单地认为是对立的,或者是统一的。冯友兰先生说得好:“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
本文内容由小快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