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可以带给老师和带给学生们的什么(美术教学可以带给老师和带给学生们的好处)
导语:美术教学可以带给老师和带给学生们的
今天在看一本书,是关于美术教学方面的。里面提到了关于美术教师在具体教授过程中,所提到的这本书中遵循的三条原则,结合和我当下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我把自己的教学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第一条原则是探讨当代思想和美术潮流是美术教学的最佳起点。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是把他们与所能接触到的美术作品联系起来。老师和学生们都应该通过美术史了解美术,应当从学生们所熟悉的世界的作品开始。这就是要通过事物的表象去了解它深层次的含义。不要做那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我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如果美术教学仅仅侧重于创作技巧与设计特征,学生们是可以创作出迷人的作品,但是不知道背后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没有思考或者,即便是孩子技法达到某一个级别,也不能代表他提升了创造性思维以及他的艺术涵养。我的大部分学生属于幼小阶段,上过的课当中不乏有一些大师级别的主题,怎样引导幼小阶段的孩子去欣赏,了解这些大师,我想了很多。比如在介绍梵高的众多作品当中,我挑选了作品《星空夜》。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手机壳背景就是星空夜,前几次上课也有上过关于星空的主题,另外我鼓励学生们多去参观艺术馆或者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以及推荐的艺术书籍给到孩子们,这些都是他们平时积累的素材。果不其然,那条上课效果特别好,这幅作品一出来,孩子争先抢答,有的会说,老师这个和你的手机壳是一样的画面,他的背景和我们画过的北极光很像哦,还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们在餐馆吃饭时看到过这幅作品,作者是梵高........这些就足够了,我太开心了,因为孩子们在他们熟悉的环境里能说出关于这些作品的元素,这是对作品很好理解的开始。再加上我会讲述关于梵高创作这幅作品的背景,降纬度的让孩子们去理解,比一上来就讲技巧,画面效果要深入的多,当然这节课上下来孩子们很开心,这就是书中提到一定要跟学生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去互动,尤其是对于低幼阶段的孩子们更加重要!
其次采用构成主义教学法,让学生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模仿技巧。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关于明暗对比,构图,线条等等这些技巧。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总要先用铅笔,最后再用勾线笔线描。孩子的心理就是总怕出错,借助于橡皮可以修改。而我们鼓励孩子不要依赖橡皮,直接用勾线笔,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允许出错,而出现问题之后,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以至于将来可以独立解决。在做一些绘画技巧的时候,我们没有硬邦邦的让孩子们直接这么做,而是与孩子们讨论,两种不同的技巧表现出的画面哪种会更具有美感,让他们去探索发现,然后得出结论,这对以后的美术学习非常有帮助。既尊重了孩子,同时让孩子们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真正的让孩子们获得不仅仅是美术知识,更是对于美术丰富持久的理解。
最就后是书中提到的让孩子们形成对美术的持久性理解,教学内容应当不仅仅是学习使用美术材料和画出漂亮的图案,更应该侧重于美术作品来表达思想。我们在每节课结束后,孩子们都要站到讲台上讲述自己本节课的作品。这里面包括了今天绘画使用的工具,内容,对于自己的画面展开的想象,以及如果可以做到更好还有哪些可以修改的地方等等。孩子想要表达的内容不受限,他们在看到什么就表达什么。刚开始时,很多孩子是没有自信做这件事,他们会有心理负担,甚至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而现在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大部分孩子敢说,敢表达,这就是进步啊。除了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之外,其实就像书中所提到的,我们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开他们的脑洞,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针对于自己的作品,同学之间,大师们的作品都是可以的。分析作品的内容,作品的背景和艺术家采取的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这种习惯伴随终生,因为都是带着思考去面对一切问题。
回顾自己短短的美术教学生涯,我们在思考如何正确的把美术教育理念传达给孩子们,而不是家长们简单的理解,美术就是简单的勾勾画画,他其实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让这些孩子们在艺术的氛围里真正的理解什么才是艺术。我突然想起了艾斯纳教授在他的《美术十论》当中提出,为什么要学习美术。其中一条让我映像非常深刻就是,美术提倡多个视角看待事物。美术给我们最大的启迪之一,就是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观察和理解世界。艺术的世界太奇妙啦,教会的我们太多太多,我希望自己是那束追着艺术的光,同时带领着孩子们走向艺术世界的那个人,加油!
本文内容由小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