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楷书(九成宫醴泉铭是什么楷书代表作之一)

导语:《九成宫醴泉铭》:楷书之极则,正书第一

《九成宫醴泉铭》,或称《九成宫碑》,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唐贞观六年(632年)立于九成宫内。碑高270厘米,上宽87厘米,下宽93厘米,厚27厘米。碑额刻有六龙缠绕及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字,每字约10厘米。碑有界格,格约3.5厘米(即古之谓“寸楷”),24行,行50字,1109字。原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但残损过多,已非原貌。

欧阳询书写《九成宫醴泉铭》时已是七十五岁,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该碑书法体现了欧阳询书法刚劲险绝、法度森严的特点,被誉为“楷书之极则”、“正书第一”。

一、《九成宫醴泉铭》的由来及碑文的主要内容

九成宫,位于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约五里处,原为隋之“仁寿宫”,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593年),建成于开皇十五年(595年)。据史载,仁寿宫建筑极其豪华壮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工匠死者以万数。《隋书·食货志》载:“(开皇)十三年,帝命杨素出,于岐州北造仁寿宫,素遂夷山堙谷,营构观宇,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仁寿宫建成后,隋文帝杨坚每年都要前去避暑,后来他本人和皇后独孤氏也都在此宫中去世。

隋朝末年,仁寿宫渐次荒废。唐贞观五年(631年),太宗李世民对此宫加以修缮,更名为“九成宫”。“九成”意为九重,言其极高。《新唐书·地理志》:“西五里有九成宫,本隋仁寿宫,义宁元年废,贞观五年复置,更名。永徽二年曰万年宫,乾封二年复曰九成宫。周垣千八百步,并置禁苑及府库官寺等。”

九成宫中本没有水源,贞观六年四月,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在西城的北面发现泥土有些湿润,于是以杖疏导,随即有泉水流出,遂将此水导入石渠,并命名为“醴泉”。古人认为醴泉的出现是一种嘉瑞,于是太宗命魏徵撰文,命欧阳询书碑,立于醴泉之侧。这就是《九成宫醴泉铭》的由来。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可分为五段。第一段交代九成宫的由来,描述了隋代仁寿宫的雄伟壮观,穷泰极侈;第二段叙述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改修九成宫的节俭做法;第三段记述了唐太宗发现醴泉的经过;第四段引经据典,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附,持满戒溢”的谏诤之言;第五段是颂词,总结全文。

作者魏徵是唐太宗的重要辅臣,以直谏闻名于史册,观此碑文,确非虚誉。所以宋人曾巩在跋此碑时称:“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二、《九成宫醴泉铭》相关记载评价及碑拓介绍

欧阳询在楷书、隶书、草书等书体上均有造诣,其中尤以楷书为最,他的楷书体势纵长,结构独异,笔力险劲,后人尊称为“欧体”。《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楷书作品的代表作,其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整个碑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画都成为后世的模范。故此碑历来为书法爱好者追摹不已。

明赵崡《石黑镌华》卷二曰:“欧书《皇甫君》遒劲,此碑婉润,允为正书第一。”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蒿》谓:“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作。”

明郑真《荥阳外史集》卷三十九云:“虞文靖公论欧阳率更书如深山道 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者,以其瘦硬通神之可贵也。《醴泉观铭》外坚正而内混融,实得右军兰亭笔意。”

《珊瑚网》卷二十载明陈继儒评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清刘熙载在《书概》中云:“欧、虞并称,其书方圆刚柔,交相为用。善学虞者和而不流,善学欧者威而不猛。”

据清代乾隆年间所编纂的《麟游县志》记载,自唐初立碑以来,远道而来的拓碑者络绎不绝,捶拓碑板的“叮当之声,昼夜不息”,因之碑字损泐漫漶。再加上字画商人为了使自已的拓片有绝后的价值,每捶拓完一批之后,就有意凿损一个字或几个字。而后来者则又重新剜刻挖补,由于补刻者的学识和技艺大都低于唐人,使补刻的客观效果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破坏,失去了欧字的原始风貌。自唐及明,历来推为捶拓善本者,不下数十种,今天影印出版的善本也在数十种之多。在这些影印版本中,有两种较为珍贵,堪称研习《九成宫醴泉铭》最好的范本。

一是“云霞蔽亏本”。此本是存世最旧的拓本,第三行“云霞”二字不损,行末“以”字可见,第五行末“西”字完好。此本捶拓最精,损字最少,行家认定为唐末拓本。因刻拓本最早的收藏者是明代驸马都尉李祺,故也称作“李祺旧藏本”。

二是仅损四字本。此本仅损“四”、“府”、“及”、“承”四字,而有1104字一笔未损,笔画边缘还和初刻时一样整齐,风雨剥蚀的痕迹也微不足道。此本为抗战前不久,王庆琦先生的家人从旧书店买到的一种拓本照片装裱本,原藏者未署名。它是何人收藏,拓片是否还在民上,以及它是原石拓本还是翻刻本,都不得而知。此碑拓照片在1987年7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以后数次印刷。如果此本是翻刻本,其翻刻的水平、准确度、逼真度是相当高的,此本的价值都是其它拓本难以比拟的。

清 王澍临作

翁方纲临作

林则徐临作

姚孟起临作

黄自元临作

邓散木临作

康雍临作

卢中南临作

本文内容由小璎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