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
导语: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前世今生是什么?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而“知行合一”的起源于发展则恰恰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必然,下面小编带大家来了解知行合一的起源以及之后的发展:
众所周知,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实质上一定程度上是对宋代理学的延伸和发展,另外也是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但对于认识和实践无论是身为南宋理学代表的朱熹还是开创心学的陆九渊都认为应当是先认识后实践。
(附:陆九渊:“拘儒瞽生又安可以其硜硜之必为,而傲知学之士哉?” 朱熹在《大学》中提出:“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
两位大教
朱熹
陆九渊
育家均表达出先知后行的思想,而明武宗正德四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 ,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应当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两者相辅相成。
王阳明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提出更甚的观点:“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三次改名原名陶文浚大学时受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改名为陶知行之后逐渐认识到行的重要性改名为陶行知。那陶行知的一首小诗来讲:“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前世今生是什么?实际上是对于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从联系来看小编则认为这应当是中国对于思维和实践的不断探索,本身应当属于从实践出发,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思想大家对于我国思想发展的深远影响。
谢谢各位看官观看,
有更多想法欢迎各位看官评论区讨论,必看必回!!!
本文内容由小馨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