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执其中是什么意思(要做到允执其中需要做到五忌)
导语:知行学思:允执其中,一种高级智慧叫不走极端
现实中,走极端的人很多。表现在看问题、处理矛盾时,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很难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说什么东西好,那就好得不能再形容;说什么东西坏,那就一无是处无以复加。很难做到一分为二,两面看问题。这种分析矛盾处理问题的习惯和做法,危害很大。特别是在面对社会问题,人际关系和组织管理时,尤为如此。
01允执中道,就是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他就想到要便利大部分人,这是中道得好。什么是中道?就是一切事做出来,恰到好处,什么是恰到好处,就是人人都能得到利益。而且没有种种流弊,没有流弊,就是有意义的。
古代先哲为了避免走极端,提出了“中庸之道”的观念,其要点是:允执其中,整体思维。凡事要两面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凡事要以缓克疾,所谓事缓则周;凡事要从大处着眼,所谓求大同存小异;凡事要客观公正,所谓天下为公。
继承和吸收历史留给我们的思想瑰宝,了解人性的本质,抛开个人偏见,看待问题处理矛盾,就会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从而做到手到病除。
教育切不可走极端。对孩子只有表扬或者只有批评都是灾难。
人都喜欢赞美,孩子也喜欢,赞美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自信,自信会充满希望,对于孩子来说,有了自信和希望学习就进步很快。经常说孩子“笨”、“差”、“不行”,他就真的如你所“愿”了。
但是也不能盲目夸大,或者空夸,只会“你是妈妈的骄傲“,”你是最棒的“,一定要夸得具体真诚。
比如今天字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这一横一撇怎么怎么样。。。。。当然这个时候也可以对写得不好的地方进行修正,这样孩子在及时得到表扬的情况下觉得还需要进步,才会更努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超限效应。
当一个人的刺激过多过强,或时间过久,他的心里就会引起极度不耐烦,随之出现逆反的现象。
用打骂的方式,来“逼迫”孩子听话,孩子会出现表面上的顺从,但长此以往,会刺激孩子的情绪,变得更叛逆。
而令我深思的是程红兵老师讲过一段话:比如一说素质教育,就把复习迎考痛贬为应试教育;一说建构主义,就把传授式教育统统看成填鸭式教育;一说能力重要,就把知识传授说的一无是处;一说翻转课堂,就把老师课堂教学说成毫无必要,似乎老师只要答疑就可实现教学目标;一看到做题目,就是题海泛滥,戕害人性;凡此种总,不一枚举。
殊不知,只要有考试就会有复习迎考,素质教育并不能免除复习迎考,所谓应试教育是把复习训练极端化;要培养学生能力,学习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学的方式既要有探究式,也要训练式,还要有传授式,三种方式各有各的作用,不可简单偏废;翻转课堂并不一定适应所有的学生,老师精当的教学指导还是必要的;数理化的学习离不开做题,当然也离不开做实验,但简单地排斥做题,显然也是不对的。
教育领域里采取极端的做法,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生命对每个孩子来讲都是一次性的,不能重来一遍,走极端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挽救的。
02朱熹曰:“中者,无过之无不及之名也;”陆九渊曰:“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王阳明曰:“中只是天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中者,别于偏之辞也。
”从“中”的原始含义以及宋儒对“中”的解释,可以对“中”的特点做如下概括:(1)从方法上说,“中”就是指适度、适中、过犹不及、恰到好处;(2)从行为上说,“中”就是指合情合理,不偏不倚、恰如其分;(3)从道德上说,“中”就是指中正、公正,发乎情而止乎礼。所以,“中”是一种基本方法或基本原则。
而朱熹在给《论语》作注的时候,在“不多食”之后注上了“适可而止”一词。现在,我们理解“适可而止”就不能只想到“不多食”了,说话、做事都是一样,话不能说满,事不能做绝。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必须要学会宽容,要知道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给别人留条后路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谁都难免会有错误、有问题。总是揪着别人的错误不放,不仅会给他人带来难以言说的痛苦,同时也会使得自己常常因为别人的过错而背上心理负担。我们要学会忘却,同事、朋友的无心之错都需要我们去忘却。人人都曾有过错误,当你把它拿出来的时候,既刺伤了别人,也会使自己受伤。
所以学会忘却,生活才会有更多阳光、更多欢乐。
一头大象,在森林里漫步,无意中,踏坏了老鼠的家。大象很惭愧地向老鼠道歉,可是,老鼠却对此耿耿于怀,不肯原谅大象。
一天,老鼠看见大象躺在地上睡觉,心想到:机会来了,我要报复大象,至少,这个庞然大物,我可以咬它一口。
但是,大象的皮特别厚,老鼠根本咬不动。这时,老鼠围着大象转了几圈,发现大象的鼻子是个进攻点。
老鼠钻进大象的鼻子里,狠劲地咬了一口大象的鼻腔粘膜。
大象感觉鼻子里一阵刺激,它猛烈地打了一个喷嚏,将老鼠射出好远,老鼠被摔个半死。
半天,老鼠才从地上爬起来,它忍着浑身剧烈的伤痛,对前来探望它的同类们说:要记住我的惨痛教训,得饶人处且饶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像老鼠一样,小肚鸡肠,得理不让人。倘若是重大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出生命。但是,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往往只是为一些非原则性的小问题,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睚眦必报,结果不外乎弄得两败俱伤,以至于好朋友之间因为一句无伤大雅的闲话争得面红耳赤,大伤感情;邻里之间因为孩子的吵架导致大人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来;夫妻之间因为家庭琐事分道扬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实,得饶人处不饶人,结果往往只会害了自己。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把事情做得太绝,得饶人时尽管放人一马,宽容别人其实也就是宽容自己,给别人留条后路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03佛陀认为,真正的明智之举,是把下一世,再下一世的生命旅途,纳入自己的长远计划当中,至于现世的生活,就不要过度执著,要知足少欲地生活。
少欲知足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所有人通通都要到山洞里去,像米拉日巴那样吃粗粝的饮食,穿破旧的衣衫。只要不过分地浪费自己的精力、生命,能够在比较平稳的生活水平上简单、朴素地生存。既不用太穷苦,也不要太奢侈。不走极端,就是理想的生活。
过失,过失,一过就失,过错,过错,一过就错。适度为美,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乐极生悲,穷则思变,把握好了,人也就过得滋润了。
而无论做事还是与人相处,都不能过于较真。饭吃七分饱,做事也是一样,不能苛求完美而不顾及别人。当别人有了错误,我们要学会体谅宽容,不能把事情做绝。
我们学习,要全面推进,不能只顾一头。要全面地理解,走中道,不要走极端。这是学习时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本文内容由小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