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炉顶跟帽顶的区别(玉炉顶是什么意思)
导语:玉炉顶、帽顶的发展与演变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疆域向西,一直到达欧洲,几乎横扫了整个亚欧大陆。如果把元朝各个汗国领土,以及其先后占领土地都计算在内,元帝国疆域达3000多万平方公里。
但是元朝重武轻文,短短九十八年就结束了统治,而在这短短的九十八年中,一件器物作为身份权力的象征,开始出现,它就是帽顶。
帽顶,又称冠顶、顶戴,是古人使用在冠顶端上的一种装饰,通过不断完善、发展,帽顶成为了用于区分戴用人员等级尊卑的一种特殊冠饰。
元朝灭亡以后,曾经象征身份权力的帽顶,因为材质的珍贵、造型优美、工艺高超受到了后人的喜爱,并被用作他用。
其中一种用法,将元人的帽顶缀在铜炉、玉炉等香炉炉盖上的,用作装饰。后人习惯于在炉盖上部加一玉钮,于是在明清时期出现较多玉炉顶。
玉炉顶、帽顶最常见的风格为莲鹭纹。整体采用浮雕、透雕、圆雕、镂空相结合的技法雕刻鹭鸶、莲叶、莲花、苇叶、水草图案。顶部为卷曲的莲叶,中部有繁缛的莲叶,莲叶下苇叶及水草与神态各异的鹭鸶交织,水草之中的鹭鸶神态各异,或昂首正视,或回首顾望,或作俯首觅食状。
其二为龙穿牡丹纹,立体多层次镂雕,一条苍龙从花丛中盘旋升腾,仰首张口,利齿相抵,高鼻上翘,双睛饱满凸出,两角粗壮后掠,鬃毛细如游丝,气宇轩昂,身躯强健有力,体态灵活矫捷,充满动感和力量,不怒自威。耳后须发如在风中飘拂,龙身藏于花丛之中,被多重层迭交错的缠枝裹住,花蕾隐于其间。龙身辗转腾挪,穿行于云气之中,若隐若现,身躯浑圆矫健,足部为五爪,回勾似鹰,张弩呈火焰形,鳞片细密,充满动感。
其三为秋山纹,采用立体圆雕、镂空技法。有些巧用鲜艳红皮刻画成柞树叶,表现出深秋的景象。鹿于柞树林中,站立回首,神情警觉。其周围通常环绕花草山石及灵芝等花纹,施以镂雕之法,画面反映了双鹿在林中溪边悠然自得的情景,艺术风格有着明显的民族特点。
其四为鸳鸯纹,圆雕镂雕而成,以翻卷的荷叶为座底,鸳鸯卧于莲水花草之间,衔一莲枝,或隐或现,呈觅食之姿态,尖嘴,圆眼,脑后有卷羽,姿态优雅自然,神色泰然自若,也是“满池娇”的主题。雕刻工艺层次分明,莲花以阴文勾线饰蕾纹与叶脉,纹饰繁复有序,富立体感。寓意吉祥如意,百年和美。
除上述之外,还有少量动物纹、人物纹、灵芝纹、如意纹等。
关于炉顶与帽顶其功用,自明万历朝以来一直争讼不休,主要观点有三:其一,元代始作帽顶,但至明代改为炉顶;其二,自元而明皆为炉顶;其三,个体大者为炉顶,形小者则属帽顶。关于这种立体镂雕的半球状玉器究竟是炉顶还是帽顶,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我认为,底面凹者最初为帽顶,帽子为凸便于缝合,底面平者为炉顶,便于安放在炉顶上。除此之外,还要从纹饰与风格等综合来判断。
从帽顶至炉顶,这些做工精巧镂空极致的玉器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随着藏友对中古玉器的不断认识,对炉顶帽顶文化的不断挖掘,它们独有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渐渐成为藏家手中的宠儿。
本文内容由小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