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六下《匆匆》教学的3个构思和3个反思(匆匆教学设计及思路)

导语:六下《匆匆》教学的3个构思和3个反思

第三单元是习作单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精读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的内容载体,这两篇课文都是重量级的作家的代表作,要用这两篇文章带学生体会情感,学习抒发情感的方法,有不小的难度。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第一个要素是第二个要素的基础,第一个要素为落实第二个要素做准备,第一个要素指向了学生要认识和把握表达情感的方法,学生在经典文章的体会和玩味中,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识别作者使用的表达情感的方法;第二个要素指向尝试运用一些表达情感的方法,练习抒发特别经历中的情感。

第一课时的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因时间流逝而无奈、惶恐又不甘的情感,探讨连串追问的抒情效果。带学生学习《匆匆》这篇课文,真是不易,光是备课我就下了很大的力气,课堂活动方案更是反复推敲,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接下来就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做个梳理和反思。

一、字词正音,生字范写。

本课要会写的字有6个,会写的词语有11个,多音字易读错的有4个。我主要预设对“挪移、徘徊、蒸融”和“不禁、藏在、吹散、薄雾”进行了正音,强调和示范“藏、蒸”的书写。“徘徊”这个词学生容易读错,不少学生见到这个词不愿查字典求证,倾向于“秀才识字认半边”,即使是预习环节中的注音也有这样的同学。

“蒸”是翘舌后鼻音,学生受方言的影响也是读不准,需要强调。我用PPT把这些词语呈现出来,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就发现了有些学生读不准这两个词。“藏、蒸”这两个字的结构一样,偏旁一样,“藏”字需要强调“臣”的书写笔顺,“蒸”要强调“丞”的笔画。这两个字的教学光是在黑板上演示还不够,需要学生亲自书写,老师在个别提示。

在教学中,总能发现预想不到的情况。我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查字典把生字加拼音组词,有的同学就是懒得翻字典。有好几个同学把“裸”的拼音也弄错了,我发现这个情况后就马上纠正。如果不纠正,我都无法想象这个字他们在什么时候能读好。

二、朗读课文,感悟主题,初次体会情感。

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文章,情感蕴含在字字句句之中,朗读课文是感受语言传达情感的有效方法。我让学生朗读课文不少于两遍,读完了,我提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要抒发什么情感。我提示学生使用一些词或短语交流初读感悟,学生没有马上举手分享,大家在思考,我不急着提示答案,因为我想让学生整理思路,课堂上没有思考,学生就没有真学。我鼓励大家敢于分享,不怕说不好。我叫了马轲豪,这个同学书上的课文中没有做什么批注,只是后面的生字加了拼音,这个同学在平时不是特别用功,如果他说到点上,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可以。

马轲豪说本文在写“时间溜去”,这个分享我满意,大家是感悟到了文章的主题。我又请大家画出一句引发深思思考的问句时,两个中等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个同学在第一段中找到,另一个同学在最后一段找到。同学们在交流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时犹豫,有的说是“伤心”,有的说是“惋惜”有的说是“悲痛”。

我的预设和同学们的感悟不一样,我没有控制住自己,硬要大家的感悟到了我的预设轨道上来,导致了后续的环节不畅,浪费了时间。

三、重敲追问,体会情感,认识方法。

我请个别同学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并发现特点。很多同学读得比较平淡,读不出感觉,我就示范了一次。有一个同学指出作者在进行对比,我给予表扬,称她的分享点拨了大家。但是在4个追问的体会中,我和同学们被掐住了。大家就是读不出问句的作用,也说不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只好启用自己的预设方案,我把”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得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改成了“但是,我们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让大家对比朗读。大家称原文好,不能改。我再提示大家把问句和第一句对比,每次的提示都不太凑效。我只好指出连续的追问是在抒发情感。

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也发现了这样的连串问句,我和同学们做了角色转换朗读,我读前两个问句,学生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和“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李姝佳同学说这是一问一答。学生单个读后四个问句,发现没有一问一答,未雪鹏谈了他的感受,他说最后两个问句写出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大部分同学反应迟钝。

这节课没有按照预设的步骤完成教学,重点没有扎实地突破,下课铃就响了。课后我反思到:

一、备课没有立足于学生的既有经验。

学生都还是些孩子,他们对时间流逝的体会没有大人深,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同学们只关心让他们开心的事情,有烦恼也会很快忘记。我在和同学们体会作者失落、恐慌,无奈和不甘的情感时,没有先唤醒他们的经验,从切身体验谈起,时代和生活的阻隔使学生无法切身体会作者的心境。

二、对问句抒情的效果挖得有点深。

教参上建议“不要进行写作方法的抽象归纳,内容理解不宜过深、过细”,我就是对问句抒情的方式挖得太细了,非要让学生像赏析文章一样分析,学生的认知还没有到这个点上,只要学生能大致感受到“失落、无奈”也行,只要明白追问是为了表达情感就行了。

三、朗读指导做得还不够好。

因为个人的能力不够,朗读指导上总是力不从心。虽然知道朗读很重要,但是缺乏经验,不知该怎么帮助学生。

总之,备课上课,心中要有学生,课堂的中心是学生,高质量的课堂始终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读书、思考、讨论,内化。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果能有良师指导该多好啊!

这里是:云顶上看教育,常反思课堂,爱直言不讳,期待您的点赞关注!

本文内容由小梓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