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趣爱好
古代官服上的补子(古代官服上的补子图案的特点是)
导语:在古代如何通过看官服补子知道官员的品级
官服补子,又称“背胸“、“胸背“,是古代官职级别及身份的象征。一般都用彩线绣制,亦称“绣补“,也有织造的。明代补子的尺寸大者达40厘米(清代补子一般在30厘米左右)。文官跟武官的补子分类各有不同,文官的补子图案均为飞禽,武官的补子图案均为走兽。见到官员只看官服补子就知道官的级别。
相传补子起源于武则天时代。一天武则天上朝时赐给官员们绣了花的官袍。因为十分好看,又是御赐之物,所以其他官员纷纷效仿, 补子就从这里而来。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服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鹃,六品鹭鹭,七品湔鹊,八品黄鹏,九品鹤鹄;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黑,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前片官补正好位千清代官服的前胸,为便于解系纽扣,只能将前片对半分开。
文官
清朝时期的官服都是由“江南织造局”来完成制作的,一般的裁缝是不能制作官服的。“补子"的绣法复杂多样:线外包金银的叫做平金绣,在夏服上用的叫戳纱绣,只用彩线而线外不包金银的叫彩绣, 还有打籽绣等多种方式。
本文内容由小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