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得一以清是什么意思(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导语:天得一以清,否则就将崩裂?如果老子没说错,那一定是你错了
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为什么老子却说“天得一以清”,不能清明一定就要崩裂?老子说错了,还是传抄者誊抄错了?如果这两者都没说错,那一定是后人理解错了,你是这么理解的吗?
《道德经》第39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废,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传统解读上,通常是把这一章解读为:得一则活,不得已则灭,这没问题。问题是:为何天不清明就要崩裂?
以国际知名的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先生译本为例,他的解读如下:
从来凡是得到“一”(道)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难免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宁静,难免要震溃;神不能保持灵妙,难免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难免要涸竭;万物不能保持生长,难免要绝灭;侯王不能保持清静,难免要颠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岂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无须夸誉的。因此不愿意像玉的华丽,宁可如石块般的坚实。
可是这种解释,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反者道之动”的思想明显抵触,如果天总是风和日丽,不阴不雨不夜色,不知“反”,不做“有无相生”的“活塞运动”,天地何以为继?万物何以生生不息?(这个观点和概念源于皂罗袍3)那么,问题出在何处?
传统解读的漏洞在哪里?问题就出在人犯了“执此一端”的错误,忽视了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个别字词的理解偏差。
“一”。首先要说明的是,传统“注老”上,常常把“一”当做“道”,这是理解上的偏差。“道生一”,道是道,一是一,“一”和“无”一样,出于“道”,因此“一”只能是“无”或“元”的代名词。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本章讨论的是“为本”、“为基”,因此,“一”要表达的内涵是:事物原始的、本初的、基本的、同时也是其“自然”的性质。而事物也正是以此为本、为基、为始的。
“致”。文中有“其致之也”,河上公注:“致,戒也。”严遵本注:“致,所以停也。”这种理解放入文中是十分贴切的。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老子所言之“致”。在于强调:“得一”而能“清,但不要忽视“清”的对立面“不清”。
“无以清”与“毋已清”。“无以清”即“不要以清为清”之意。“毋已清”即“永不停息的清”。
“致数舆而无舆”,“致数舆”就是把车子拆成一个个部件。苏辙注:“轮、辐、盖、轸、轭、轂、轊会而为车,物物可数,而车不可数”。即以车为喻,车为“一”,车的部件就是“多”,各部件虽可独立辨别,但只有作为整体的组成部分,才有价值。
这句话强调的是“一”,车子只有“得一”,才能运行。
林语堂说,舆就是舆,不是通假“誉”。
“琭琭如玉”与“珞珞如石”。玉出于石,也是石,没什么区别,以道观之,无所取舍。
主要错误所在:世人将“天无以清,将恐裂”理解为“天不能保持清明,恐将崩裂”了,其实“无以清”是王弼所说的“不要以清为清”,为了守“清”而忘“不清”,陷入“偏执”的泥潭。
对“天无以清”的解读参照(其余句式一样,解读类似)
对这一章的解读,虽然河上公是方仙道家(养生家),王弼是玄学家,虽然他们的版本是传世本“天无以清,将恐裂”,不像帛书本“天毋已清”表述得那么清晰,但解读得依然十分精准。
1、河上公的注解:
“言天当有阴阳弛张,昼夜更用,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将恐分裂不为天(以下诸句省略,参见河上公《老子章句》)。”
就是说:天不仅要有清明之时,还要有阴阳张弛,昼夜交替之时。若一味地清明下去,天将崩裂。
2、王弼的注释:
“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则清不失,用清则恐裂也。”
就是说既要守一不失清,也不要为“清”而忽略了它的对立面,因为只有对立面,才有“清”,正如“有无相生”。
本章主旨在于强调以贱为本,以下为基本文强调的是“得一”,最终落脚点是“贵而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文中提到天、地、神、浴皆是铺垫,为侯王所做的比兴,即为了引出“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之贵、高,而所谓的高、贵,是基于低贱而成立的,这就是“一”的真义。它是万物“原始的、本初的、基本的状态与属性。
故全章大意可理解为:
自古以来能达到原始的、本初的、基本的“一”的:天得到“一”,故而清明;地得到“一”,故而安宁;神得到“一”,故而灵验,川谷得到“一”,故而充盈;侯王得到“一”,故而贞正。
但需要注意的是:天有阴晴,若是不停息地清明下去,恐将崩裂;地有高下刚柔,若不停息地安宁下去,恐将震溃;神有作息兴废,若是不停息地运作下去,恐将失灵;谷有盈缩虚实,若是不停息地充盈下去,恐将淤平;侯王当屈己以下人,若不停息地追求高贵时,恐将失位。
(有来有去方为道,若只有晴空万里,若只有平坦,若只有高贵,怎么能称得上“一”呢?)
因此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侯王以“孤”、“寡”、“不毂”这些贱名自称,这不是以贱为本吗?不是吗?所以将车子拆了(虽然都是车的构件,但不是一个完整的车),等于无车之用。
故能不欲如玉为人所贵,也不欲如石为人所贱(不选择,不辞让,关于“一”的观点,受皂罗袍3先生影响,不知对否?)。
本文内容由小快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