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凵能写出几个字(冂能写出几个字)

导语:“能写几个字算什么”

凵能写出几个字(冂能写出几个字)

作者:李长钰

“能写几个字算什么!”一句朴实而简单的话,大有直指人心的味道。那么,写字是否等同于书法?应如何解读书法艺术?历代书家为什么把写字作为读书之余?当书法艺术走向国际化之后,是否会发生质变?这一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代书法的发展过程中都一一浮出。随着书法艺术日益职业化,职位与话语权的配套,一些业内人士似乎已经忘乎所以!书法家中的学人本色逐渐丧失,所见更多的是名家名作,以名气、地位来评估作品价值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书法创作水平真的与这些表象有关吗?

文革后期,已故的著名书法家、学者吴玉如先生在写赠最早的弟子李鹤年的书法作品中,有这样一则:“仆自问,能写几个字算什么?中夏三千年书法艺术不读书无以发凡。”吴玉如的书法造诣堪称是上世纪有数的大书家之一,其书法创作早已蜚声艺林而影响深远。吴玉如晚年对书法为何会有这样的知见?书法作为吴玉如的毕生事业,吴玉如为何一直不自诩为书家?中国的书法艺术为何“不读书无以发凡”?

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书法观。吴玉如的书法观显然是带有个性理解和追求的,他的“中夏三千年书法艺术不读书无以发凡”确实触及到书法的灵魂。书法创作需要以读书为核心,那么书法家究竟应保持什么样的本色?在吴玉如的笔墨生涯中,书法一直是读书之余,以读书来丰富学识,有了学识而后才有书法创作。不只是吴玉如,那个时代凡是从事与喜爱书法艺术者,我们能找到的都是读书人,并且多数是具备现代人格的学人,傅雷、马一浮、谢无量、胡适、梁启超……他们虽不以书家自居,而作品却蕴藉深远,光照后昆。相比之下,当代书家的学识浅薄和思想匮乏已经与那个时代悬隔,笔墨意境自然无从比拟。由于书法的普及、时代的礼遇,当代书家已经把写字太当回事了,甚至有人把写字当成了大本事,而忽略了书法艺术的根源——“不读书无以发凡”。

其实,创作也好研究也罢,无论你是国际视野还是保守旧域,也无论你采用的方法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延伸,书法就是建立在汉文字基础上的艺术。离开汉文字,书法则徒有形式而无内涵,不能称为中国书法,更不能成为中国国粹,这是客观事实。何况汉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符号,每一个汉文字都具有文、史、哲三观,不以读书来涵养,不以学识来支撑,书法艺术则“无以发凡”!

有人说发凡书法艺术是要把书法艺术从传统中解放出来,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所以书法家必须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但不管你如何更新、解放,都无法割断书法艺术自身的历史连贯性,更无法改变书法艺术的品质而存在,这是由中国文化的属性所决定的。中国文化的发展,数千年来一直以持中作为主流,学术的各个领域能上下贯通、左右逢源,就在于中国文化具备完整的统一性。中国书法正是具备中国文化的内涵及特征,才会波澜壮阔。书法创作需要主观思想,而中国书法史的发展从来不由主观决定,如唐太宗崇王,亦不出百年而巨变。就像书法创作,取法上不管你是否学晋、唐或临宋、元,但晋、唐、宋、元,都是你永远无法背离的时代和无法超越的楷模。书法研究也是一样,不管你做哪个朝代的研究,你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范围绝不是那个时代的自身一段,因为中国书法史是完整的,没有一个时代的书法是孤立存在的。不用说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就是中国书法史的两千余年,其洋洋洒洒,也足够我们穷其一生去学了!更何况,书法艺术本身属于德教文化,古代登仕尤须楷法遒美,书法艺术的构成是以文史为背景。只写字而不读书,以技能来涵盖书法,犹如取一盆水做海,必定没有海的壮阔和精神!这就是“中夏三千年书法艺术不读书无以发凡”的根本原因。

回过头来看看当今书坛,把写字当成本事的随处可见。眼下从事书法艺术者,已不单是知识和思想的匮乏,更缺少的是谦和向上的精神。自夸、自负者忝列书坛名家队伍之中,殚思竭虑,只想让自己扩大影响,而缺少深刻的反思和知识储备,气象从何而出?神韵又从何而来呢?

一千年前,苏东坡有诗曰:“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放眼今日,书坛慕东坡人、学东坡书者,可谓不计其数。然学苏者,唯言苏之气象、法度、神韵、风规,而苏子书学之要,却无力践行,名为学苏而实与苏大相径庭矣。

其实,书法之难,难在字外,字外须要积年累月的读书涵养。所以,字内、字外兼修才为正途。只要能把读书、写字作为日课,保持谦和之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终有水到渠成之日! (载中国书画报书法专栏)

本文内容由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