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地名学与地名问题(地图上地名)
原创 牛汝辰
地图地名学是地名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地图的方法来研究地名的结构、构成、语词、词缀和产生发展的空间分布,地名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将复杂的、隐现的地名规律和特点,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地图上。
地图地名学直接受益于语言地理学的成果。语言地理学创立于19世纪下半叶,奠基人是德国的丁·施密德(1843-1901)。1912年瑞士语言学家席业隆出版了《语言地理学研究》一书。语言地理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采用编纂方言地图来描写方言的方法。如1882年德国语言学家温克尔编绘出版了《德国语言地图集》,1902-1910年席业隆又出版了《法国语言地图集》。语言地图可以描绘出语言、方言或它们的语音、语法及词汇特点和地理分布情况,反映出一定区域语言相互关系的真实面貌。这就为地名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地图地名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摆脱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苏联学者B·A·茹奇克维奇在《普通地名学》一书中叙述了苏联地名学的研究方法。其中“地图制图法”,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图地名学的方法,它包括①作为专门的地名研究对象的各类地名图,②按语法特征分类的地名图,③按产生的时间分类的地名图,④地名层次图,⑤地名读音图,⑥地名通名图等。
在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地名学家镜味完二的力作《日本地名学分(地图篇1958)。全书都是用地图的形式来分析日本的地名,他根据五万分之一地形图所载的地名,分析了地名的语根型等的分布,绘制了327幅地名分布图。他把零碎的对个别地名语源的解释法变成了对地名分布类型和地名年代层序的研究法。可以说这是地图地名学的杰作。山口惠一郎《地图地名学与地名问题》(日本《地图》1967.2)一文,首次提出了地图地名学的概念,并简述了地图地名学的意义和对象。镜味明克在《地图与地名》一书及其近著《地名学入门》(1984)一书中对日本的地图地名学方法作了精辟的论述和总结。
在我国,地图地名学的方法早在三十年代就已运用于我国的地名研究了。我国著名学者徐松石在《粤江流域人民史》一书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我国两广地区的常见地名字作了深入研究,绘制了地名中包含“那”、“都”,“思”、“古”,“禄”(六、渌)“罗”、“云”、“黎”等字的八幅地名集中分布图。在此基础上,他结合社会历史情况作了深入的研究。日本的永井秋雄在《日本地名学的方向——徐松石“非汉语地名考证法”的效用》(日本《地图》1973.4)一文中,对徐松石的地名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把他的这一方法作为日本地名学的方向。
建国后我国运用地图地名学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我国语言学者游汝杰《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3)一文,绘制了含“那”字的地名分布图及其它图,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①这些地名,90%以上集中在北纬21度至24度,且大多处于河谷平地。就广西而言,70%以上集中在左、右江流域。这些地方的土壤,雨量、气温、日照等都宜于稻作。②部分地名分布在现代壮族聚居区外,即广西极东,广东西南(包括海南岛)、云南南部、缅甸掸邦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这透露了古代壮族分布和迁徙的情况,也说明了在退居广西中、西部之前,壮人已开始稻作。③这些地名所指的大多是村镇,也有河流和山脉。④这些地名都是由两个音节构成,其先后次序符合壮语特点,即中心词在前,修饰成分在后。⑤地名重复相当普遍,反映了古代农耕居民迁徙的频繁。
李宝田的《地名与北京地区环境变化》(《地名知识》1980.1),何小平,宗於标的《嵊县植被地名》(同上1986.4)、也是运用地图地名学的方法来研究植被与地名的关系。
目前,地图地名学在我国地名学研究中,还没有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运用。由于我们在地名学理论研究上,特别是方法论的研究还不够,地图地名学的方法还没有引起地名学和制图学界的广泛重视。一门科学的进步,依赖于方法的革新。地图地名学必将给地名学输入新的血液。
敬请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娴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