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生态应用场景(生态的应用)

导语:最新生态类应用题易错知识点复习!捞分必备

考点一:种群

1. 种群概念: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①苔藓约有4万多种,将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苔藓个体看做一个种群不合理的原因: 苔藓不是一种生物

2. 画出种群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

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可以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

年龄组成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

性别比例 通过改变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①样方法的调查对象为: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小的动物(昆虫卵、蚯蚓、蚜虫、跳蝻);适合用于单子叶植物的原因是: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从地面上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②样方法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如果样方内植物数目过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③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应采取标志重捕法,如果标志物容易脱落,则测得的数值较实际 偏大

④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4.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

5. 自然界中,种群数量一般呈现S型增长,主要原因是食物、空间等资源有限,自身密度和天敌等的制约

①k/2~k,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 减少 ,原因是: 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且其天敌的数量也会增加。

②λ=Nt+1/Nt,则λ>1时,种群数量 增加

λ=1时,种群数量 不变

λ<1时,种群数量 减少

6.种群急剧增多(呈“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空间条件充裕

7.研究飞蝗数量的增长规律的意义是 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蝗灾,减少危害。生态学家不建议将蝗虫灭绝,你认为这样做的原因是 蝗虫可能有潜在价值,灭绝后会造成一定损失,或蝗虫灭绝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小,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8.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自然因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考点二:群落

1. 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是: 群落的物种组成

2. 种间关系的应用

①治理环境污染:

如为治理某城市水域的水华现象,向此水域引入挺水植物,挺水植物可以抑制藻类生长的原因是: 挺水植物遮挡了阳光,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量大,更具有竞争优势 ,并提高经济效益,又投放了以藻类为食物的鲢鱼,但是为了避免大大鱼吃小鱼现象,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确定鲢鱼的合适投放量,减少鲢鱼的天敌数量

②农业实践:

人工除草,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其目的是: 减轻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竞争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可以加快物质循环,杂草为农作物提提供了 无机盐和CO2

③促进共同进化

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被捕食者发展的作用

④促进生物多样性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个体,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3. 群落的结构

①植物垂直分层的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②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食物条件,造成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4.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该实验中70%的酒精作用: 收集土壤小动物

5. 群落的演替

①群落演替的原因:前一阶段的生物为后一阶段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后一阶段的生物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②灌木阶段很少有一年生草本的原因:一年生草本与灌木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资源中被淘汰

③群落不一定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演替的终点主要与 土壤条件和气候 有关。

点三: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营养结构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只包含生态系统的 生产者和消费者 成分

2. 生产者的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固定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3. 消费者的作用: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 分解者的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二)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1. 能量流动概念、过程、特点及原因、研究意义

①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如果人工生态系统有人工有机物的投入,则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和人工输入有机物中的能量

③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去向有两方面,一方面通过 自身呼吸作用 散失,一方面储存在有机物中用于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④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了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外,其余能量的去向有: 流向分解者和未利用

⑤最高营养级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⑥某次级消费者粪便中是能量属于 初级消费者 的同化量

⑦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 枯枝败叶中的能量和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⑧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什么不能全部流向下一营养级: 有一部分随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有一部分流向了分解者,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

⑨蝗虫只得到了植物同化量的5%,为什么达不到10%-20%? 蝗虫属于第二营养级,该营养级除了蝗虫外,还有其他生物

⑩“蜣螂以草食动物粪便为食时,蜣螂获得了植物同化量的10%—20%”,该说法 不正确,理由是 10%—20%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蜣螂是分解者,与植物不属于两个相邻营养级

研究能量流动的两点意义,并举例说明。

a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例如(参照课本)

b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草原上载畜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的原因:放牧量过少,则不能充分利用牧草所能提供的能量;如果放牧量过多,就会造成草场的退化,使畜产品的产量下降。

2. 物质循环:

①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②特点:循环性、全球性。

③画出物质循环的过程,用文字和尖头表示

④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为: CO2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的存在形式为: 含碳有机物

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通过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途径。

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 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 信息传递

①信息的种类包括: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体内产生的化学物质)和行为信息

②信息传递的作用:a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B 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其中食物链相邻两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C 作用

③应用:生物防治。

(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①生态系统的之所以能维持稳定,是因为其具有 自我调节 能力,此能力的基础为 负反馈调节

②某水域被轻度污染后,水体仍可保持洁净,不会发生水华,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实现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如果重度污染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鱼类的大量死亡又会造成污染加剧,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③外来入侵物种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是: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④生态缸的抵抗力稳定性低原因是: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⑤调高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该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例如:

对于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要不断施肥,原因是:土壤中的无机盐随农作物的输出不断减少,需要不断施肥,才可以保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

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a.苔藓可以作为检测环境的指示植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直接 价值;

b.某湿地生态系统可以蓄洪防旱、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间接 价值,当地政府为发展经济,将该湿地发展为旅游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直接 价值。

⑦为了保护该生态系统旅游区的稳定性,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禁止乱扔垃圾、禁止钓鱼 (写两条)

本文内容由小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