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上的病害(茶树常见病虫害和防治方法)
导语:茶树常见病害:茶煤病,茶枝梢黑点病,茶红锈藻病的防治方法
我国已发现茶对病害100多种,其中常见病害30余种。由于我国种茶历史悠久,茶区面积大,生态条件差异明显,各地茶树病害种类不尽相同。
有些病害是普遍发生的,也有些病害的发生表现一定的区域特点,流行模式也不一致。茶树病害中,有些是叶部病害,有些是枝干部病害,还有一些是根部病害,其中叶部病害对生产具有最直接的影响。
下面介绍三种常见的茶树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 茶煤病
主要为害叶片,枝叶表面初生黑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小斑,后扩展至全叶,致叶面上覆盖一层煤烟状黑霉,茶煤烟病有近十种,其颜色,厚薄,紧密度略有不同,其中深色茶煤病的霉层厚,较疏松,后期长出黑色短刺毛状物,病叶背面有时可见黑刺粉虱,介壳虫,蚜虫等。
头茶期和四茶期发生重,严重时茶园污黑一片,仅剩顶端茶芽保持绿色,芽叶生长受抑,光合作用受阻,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
该菌多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部越冬,第二年春,在霉层上生出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落在粉虱,蚧类或蚜虫分泌物上后,吸取营养进行生长繁殖,且可通过这些害虫的活动进行传播,以上害虫常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先决条件,生产上管理粗放的茶园或荫蔽潮湿,雨后湿气滞留及害虫严重的茶园易发病。
防治方法:
1. 从加强茶园管理入手,及时,适量修剪,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千方百计增强树势,预防该病发生。
2. 及时防治茶园害虫,注意控制粉虱,介壳虫,蚜虫等虫害是防治该病的积极有效措施之一。
3. 早春,晚秋非采茶期喷洒0.5波美石硫合剂或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二, 茶枝梢黑点病
主要为害茶树枝梢,一般发生在当年生半木质化的红色枝梢上,初生灰褐色不规则形斑块,后向上下扩展,长10-20厘米,枝梢全部呈灰白色,其上散生圆形至椭圆形黑色略具光泽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子囊盘。
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囊盘在病部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枝梢。
3月下旬-4月上旬产生新子囊,5月中旬-6月中旬进入病盛期。气温20-25度,相对湿度高于80%利于该病发生和扩展。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发芽早的茶树品种易感病。
防治方法:
1. 选 用抗病品种。
2. 及时剪除病梢,携至茶园外集中烧毁。发病重的要重剪,可有效地减少初侵染源,减轻发病。
3. 采用高畦种植,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增强树势。
三, 茶红锈藻病
茶红锈藻病主要发生在广东,云南,海南茶区,近年安徽,浙江等省茶区也有发生。主要为害1-3年生枝条及老叶和茶果。
枝条染病,初生灰黑色至紫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块,严重的布满整枝,夏季病斑上产生铁锈色毛毡状物,病部产生裂缝及对夹叶,造成枝梢干枯,病枝上常出现杂色叶片。
老叶染病,初生灰黑色病斑,圆形,略凸起,后变为紫黑色,其上也生铁锈色毛毡状物,即病原藻的子实体。
后期病斑干枯,变为灰色至暗褐色。茶果染病,产生暗绿色至褐色或黑色略凸起小病斑,边缘不整齐。
茶红锈藻病的病原是一种绿藻,病原藻以营养体在病组织上越冬,第二年春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发育成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成熟的孢子囊散发出游动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落在茶枝或叶上,萌发出芽管侵入茎,叶组织,菌丝不断蔓延扩展深入,消耗寄主养分。
病原藻侵入植物组织后,生长健壮的茶树能够在受侵染组织下方长出一层木栓化防护组织,阻止继续侵染。
但长势衰弱的茶树则缺乏这种防护能力,因此一切导致茶树生活力下降的不良环境,都会引起茶红锈藻病的严重发生。
诸如土壤缺肥,碱性,通气不良或有硬土层,遮阴不足,干旱,渍水,采摘过度等,都可能是造成茶树长势衰退,酿成红锈藻病严重发生的诱因。
防治方法:
1. 防止这种病发生,重点是加强茶园栽培管理,对树势衰弱的茶园实行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以增强茶树抗病能力。
2. 要搞好茶园灌溉,遮阴,对云南大叶种茶园,要种好遮阴树,但以间种山毛豆作为临时遮阴的茶园,不要让山毛豆生长超过两年,因为它是该病的中间寄主。
茶树病害防治关系到茶叶的产量,有病害要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防止大规模蔓延。
本文内容由小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