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什么意思(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怎么回)
导语: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欲将心事付瑶琴。
如果单看这句,会以为其出自某个怨妇之口,所言不用听也知道,想来一定和伤春怀人有关。
然而,说出这句话的,真不是什么怨妇。
甚至,这句话并非出自一个女人之口。
千真万确,“欲将心事付瑶琴”,这话,是一位孔武有力的大男人说的。
在中国,他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岳飞!
这位著名的岳大将军,竟留有如此柔言软语,他的心事,到底是什么?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图:夜色茫茫
一、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每年8月左右,田间野外,会响起一种虫子嘹亮的歌声。
直到10月下旬,天气转冷,这种虫子才会稍稍安分一点,还大地一点宁静。
这种虫子,便是蟋蟀。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是诗经《七月》中对蟋蟀的描述,《小重山》中,岳飞对它的称呼是“蛩”,加上一个“寒”字,意味着夏去秋来,天气转冷。
此外,“寒”字不单点明时令,更是对全词氛围起着巧妙的烘托。
秋日的夜晚,也许自知时日无多,蟋蟀卖力地鸣叫,但这鸣叫,却惊扰了词作者岳飞的好梦。
这梦,岳飞简洁扼要地称呼其为“千里梦”,千里,谓之梦的广远。
彼时,坚定主张抗金立场的岳飞,其所行所言并不被朝中大多数官员青睐,因为,他们的态度是议和。
岳飞纵有一身本领满腔热血,实际情况也只有在梦中方能尽性驰骋沙场。
由此创作背景看,岳飞的“千里梦”很可能与此有关。
另外一个极有可能的推测是,“千里梦”是下片中的“旧山松竹老”,也就是作者的家乡。
现实受阻,抱负难成,梦中,沮丧的作者动了奔向千里之外家乡的念头。
他是否已将这样的念头化成行动?他是否正在千里奔赴家乡的路上?他,是否正在家乡与江东父老把酒言欢?
不管梦中经历了什么,显然,这梦和真正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此,在被毫不知情的蟋蟀吵醒后,作者才会再也无法成眠。
作者索性披衣而起,一个人在台阶上踱来踱去,踱去又踱来。
月明人静,四下空寂。
只有蟋蟀,仍不知疲倦地鸣叫着。
梦已千里,人已千里。
图:蟋蟀
二、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白首为功名。
这句词初初读来,会让人心生惶惑,岳飞,是那种为了功名不择手段穷极心思的人吗?
当然不是。
如此,白首为功名,又该作何解释?
一种解释,此“功名”非彼“功名”,那是属于岳飞的功名,那功名,无关乎一般人热望的功名利禄,而是建功立业为国捐躯,誓死守疆卫土。
宁肯站死沙场,也不愿选择向金人低下高贵的头颅。
绝不!
另一种解释,“白首”不是指作者,而是指那些议和派人士,他们空有一头白发,坐在朝中尊贵的位置上,却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与好处,全然不在乎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
如此说来,这一句便颇有极度的愤懑不甘之感了。
再联系下一句,“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家乡已沦陷于金兵之手,如今,就算他想告老回乡解甲归田,也是难以如愿了。
因为,他早已没有家乡可回,在金人步步紧逼国运飘摇的大环境下,真相是即使他想退,亦是退无可退。
如此,前又不行,退又不能,一代名将岳飞的境遇,实在是左右为难令人唏嘘。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雄发出“欲将心事付瑶琴”的慨叹,实在让人鼻酸眼热,泪水难禁。
而至此,我们也终于明白,岳飞的心事,哪里是什么小儿女的你侬我侬,分明是心系家国的忠臣义胆,却撞上了步步为难的无奈现实。
图:弦断有谁听
结语同样是为音调悲苦的《小重山》填词,李清照填的是“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而到了岳飞这里,则变成了“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依旧一波三叹。
不过,李清照和岳飞所慨叹的,并不相同,这样的不同,并非因为作者性别原因带来的不同,更在于其所抒发情感的不同类别。
如同众所周知的,李清照吟咏的是儿女情长,而岳飞,表达的则是阔大的家国情怀。
因为阔大,因为深幽,所以才愈显悲壮。
不是说儿女情长不好,也不是说儿女情长不需要表达,只是,当一个人举目四顾,惊觉家园不在,国亦临危之时,再谈论什么儿女情长,实在是极不现实之事。
岳飞当然是有儿女情长的,只是,在特殊的情境下,他需要响应的,是时代的呼唤,他,需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为了这样的责任,岳飞所要承受的,必然会更大更多。
英雄,从来不是因为什么情怀而成其为英雄,也不是因为他是英雄,所以便一定要怀有某种情怀。
不,这些都不是。
对于岳飞来说,他的《小重山》之所以会成为岳飞的《小重山》,而不是李清照的《小重山》,只因为他是岳飞,不是别人。
纵然知音稀少,弦断无人听,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走向自己该走的道路。
梦已千里。
人,已千里。
本文内容由小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