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南唐澄心堂纸(澄心堂什么意思)

导语:南唐澄心堂:两代弱势君主的集权工具,透露出文人政治的两面性

因为北宋书法大家蔡襄的一幅传世名帖——《澄心堂纸帖》,“澄心堂”三字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追捧的对象,因为他代表了五代以来最珍贵的一种纸张,“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

这种珍贵的纸张之所以得名,则是因为南唐后主李煜对他的特别钟情。李煜将产于徽州的“纸中之王”带进宫中的“澄心堂”进行收藏,成立专门的机构生产这种纸张。

“澄心堂”以一张纸闻名,而实际上澄心堂是南唐宫廷重要的的内殿之一,在整个南唐末期的政治运作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承载过重要的功能和使命,在见证南唐制度转型的历程中,影响了南唐中后期的朝堂政局和国家命运。

澄心堂最初是南唐皇家书库,并兼具中主李璟的宴会、居住之地,其内收藏了无数典籍资料、碑帖画卷、珍宝古玩,也是李璟组织文人学士从事典籍整理、撰述活动的场所。

在中主后期、后主时代,澄心堂的政治功能开始凸显。澄心堂升格为内廷重要的议事场所,大量亲信文人学士入值堂内,他们出入内廷、赞襄政务,作为皇帝的顾问秘书,参与南唐朝廷政事决策。一方面帮助皇帝有效地巩固权力,另一方面也辅助皇帝治理国家。

后主李煜末期,北宋大军压境、战事频繁,澄心堂直接发展成为实际上的中枢决策机构,但凡军机要旨皆从其出,地位极为重要。

南唐疆域

【一】始建于中主李璟时期的澄心堂,作为南唐内廷的皇家图书管理机构,具备亲近君权的原始基因

①中主李璟大兴土木,澄心堂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澄心堂的修建时间,历来史家多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先主李昪所建、也有人认为是中主李璟或者后主李煜所建,意见不一。

根据北宋郑文宝《江表志》记载,澄心堂始建于中主李璟时期。郑文宝曾在南唐担任校书郎一职,属于能够接近皇帝的文学之士,对于南唐宫廷中的情况较为了解,其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955-958年,周世宗柴荣三次进兵淮南,后周与南唐形成几乎划江而治的局面,周军兵锋更是直指南唐国都金陵。在此背景下,中主李璟不得不迁都洪州(今南昌),以避免与周军直接争锋。

然而由于南昌少于营建、宫室官署局促,朝堂上下都想念金陵的繁华。李璟自己也后悔不已,经常郁郁寡欢和独自感伤,一个人北望都城金陵黯然神伤。为缓解李璟的思乡情绪,位居“澄心堂承旨”的秦承裕,常常拿屏风阻挡其视线。

这是史料中首次明确提到"澄心堂承旨"这一官职,证明至少在中主李璟晚年时,澄心堂就已经存在并成为皇帝的近侍机构。

修建澄心堂这样的宫殿,也符合李璟本人的行事风格。自他继位之后,就一改其父先主李昪勤俭朴素的习惯,专门委任徐温的孙子徐游、徐辽兄弟负责大肆营建宫室府寺。

中主李璟

②澄心堂作为南唐的皇家图书馆兼具宴请功能,大量亲近君主的文学之士集聚其间,为其发展出政治功能提供了可能性

澄心堂最初的功能和最基本的功能,无疑就是“藏书籍、会文士、撰述之所”,是典型的皇家图书馆。

南唐尚文重教历来为世人称道,历代皇帝(国主)对于典籍收集也十分热衷。先主李昪虽然出身寒微,却崇尚文化、重视文治,自己也具备相当高的文艺素养。在吴国摄政期间,李昪就特别重视书画典籍、名物古玩收藏,开始了大规模的收藏活动,先后建立礼贤院、建业文房等。

澄心堂作为中主李璟承绪先主传统,进行典籍收藏、文艺撰述的专门机构,藏书规模相当大。南唐国破之时,宋太祖命吕龟祥负责搜集南唐典藉,金陵虽历经战火摧残,尚能搜集到六万余卷。此后,又多次征集获得南唐藏书十余万卷。

除了图书收藏管理,澄心堂也兼具南唐君主的饮宴功能。后周世宗曾派遣时任翰林学士的陶谷出使南唐,以刺探南唐的虚实。李璟对陶谷的来访非常重视,亲自在澄心堂设宴接待。后主李煜时,澄心堂更是成为"宴私之所,非亲密未尝至此”。

澄心堂作为皇家内廷图书馆的职能,集聚了不少与君主较为亲近的文学之士。而澄心堂作为皇家饮宴场所的特殊性,又使得它逐渐发展成皇帝与朝臣议事的私密场所。

身处其间的文学之士,则逐渐有了机会作为顾问,参与朝政的议论和决策。从而使澄心堂发展出新的职能,使其具备了走向权力中枢的基础。

澄心堂在南唐宫城的位置

【二】用于制衡宰相的枢密院一家独大,后主李煜将澄心堂升格为政治中枢,以期形成新的权力平衡局面

① 中主李璟后期,枢密院和枢密使的权力开始难以制衡,采用文学之士以顾问形式参与决策成为新的选择

南唐先主李昪起自寒微,靠着幸运眷顾和不懈的奋斗,最终代吴自立。在位期间,着力发展文人政治抑制武将,又因为自己以宰相身份夺取吴国大权的殷鉴,对于宰相也时刻提防和制约,朝中大小事务事无巨细都事必躬亲。

而中主李璟却缺乏其父的政治手腕和政治魄力,继位伊始虽然一度有所发奋振作,也能做到躬亲任事。但很快李璟就厌倦了朝政的繁琐,开始重用被先主冷落的宋齐丘、周宗等老臣。而宋齐丘等人则利用李璟的软弱,结党营私、揽权乱政。

本来用于制衡宰相权力的枢密使,在中主时期从内廷走向外朝,并伴随着南唐与后周的战事权力日益加重。加之宋齐丘等人结党钻营,党羽霸占枢密使一职,并有大权独揽的趋势。

为应对枢密使权力的坐大,李璟只好寻求新的势力来保持制衡,以维护自己作为君主的权力。而宋齐丘等人主导的伐闽攻楚战争以及与后周淮南战争的相继失利,则为李璟分散枢密使的权力提供了机会和借口。

李璟一方面任命不依附宋齐丘的殷崇义知枢密院,抑制依附宋齐丘的枢密副使陈觉,在枢密院内部形成权力制衡。另一方面,则充分利用澄心堂、宣政院、清辉殿、勤政殿等殿阁的文学之士,形成内朝决策议事的机构和力量,以制衡外朝实力强大的枢密院。

但中主时期众多的内廷议事机构中,并没有一家独大或以其为主的情况出现,澄心堂在其中的位置也并不突出。

曾任南唐枢密使的殷崇义

② 后主李煜升格澄心堂为内廷中枢,枢密院权力被削弱并降格为光政院,

961年,李璟在南昌郁郁而终,后主李煜在金陵即位为南唐新的皇帝。但此时北方强大的北宋王朝正在加快统一全国的步伐,对南唐予取予求,南唐为求自保也唯有事事遵从。

外部环境的恶化对于李煜来说基本无力改变,因为国力决定了一切。但对于内部权力的控制,李煜不敢掉以轻心。中主李璟确定的以文人学士入值内廷这一策略被李煜全盘继承并加以强化。

李煜在众多殿阁中将澄心堂升格,以澄心堂承旨为核心,形成皇帝身边的稳定的顾问集团,以巩固君权、抗衡外朝强势独大的枢密院。

这一时期有两位最为典型的澄心堂承旨:一是徐温之孙徐游,论关系可算作皇亲;一是张洎,属于近侍亲从。他们很得李煜的恩宠,虽为内廷文学之士,但也兼任枢密副使。从实际权力而言,已经相当于宰辅,只是办公地点在内廷而不是外朝而已。

如此一来,所有的诏令、政策都经过澄心堂向外发出,枢密院成为事实上的执行机构,权力大为缩水。

971年,北宋灭掉南汉之后,将大军屯留汉阳。李煜见此情景,十分恐惧,主动将“唐”国号去掉,只称“江南国主”。接着又自贬仪制,朝中机构一律改名降级,权力已经缩水的枢密院也降格为光政院。

而澄心堂却因为不是南唐朝廷的正式机构,而免去降格的程序,反而显得规格和权力更加尊崇。

后主李煜

【三】澄心堂以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领政,虽然帮助后主实现了君权的集中,但权力制衡下的政出多门也加速了南唐政权的败亡

①以澄心堂为代表的内廷殿阁,利用文学之士实现了君权的集中,保持了政权内部稳定

经历先主李昪、中主李璟两朝的权力调整,丞相权力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但另一方面按下葫芦浮起瓢,因为与后周的战事频繁以及中主御下能力的不足,枢密院的权力又膨胀成一个新的独大,南唐政权内部的权力平衡格局被打破。

李璟虽然设置包括澄心堂在内的各种学士、承旨,但由于力量分散、运行机制不固定等因素,没能很好地对枢密院进行分权制衡。

后主即位李煜时,这一格局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但李煜将澄心堂从众多殿阁中升格,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内廷的权力,对于抗衡枢密院还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李煜一心将澄心堂扶持成为当时的事实中枢,根本目的就是借助其力量扩大内朝事权和强化君主集权,以确保南唐政权不至于因为枢密院的一家独大而变从中生。

有学者也指出,澄心堂所代表的内朝权力加重,也是唐宋之际中央集权制度向君主集权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或者说某种很重要的表现。

用文学之士来巩固君权的做法,与唐代及之前各朝代用宦官的方法迥异,对于之后君主制度的发展是一种很好的示范。既能实现君主集权,又避免宦官干政的恶劣影响。

同时,文学之士所代表的的文人政治,虽然在五代十国的动荡和角力中没有占据上风,但对于之后的统一大江南北的北宋王朝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某种程度可能坚定了北宋官家们坚定采取文人政治的信心,有助于摒弃和抑制过去反复出现的武人夺权,不得不说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个小小进步。

南唐官员形象

②澄心堂为代表的内廷殿阁始终未能形成正式的定制,与外朝枢密院等机构的权力争夺,又造成了政出多门,在与北宋对峙的过程中弊病显露无疑

从南唐晩期的朝政实际运转情况来看,澄心堂代表内朝和君主,枢密院(光政院)代表外朝,形成了分别执掌大权的二元格局。

密院(光政院)本身以陈乔为正使,而澄心堂承旨张洎在本职之外,又兼任枢密(光政)副使。如此,二人既是一院之内的同僚,又分别是内外朝权力机构的负责人。

陈乔作为枢密(光政)院使主政于外,而张洎作为李煜的私人顾问谋划于内,这样的安排表面上看似分工合作,实际上主要是方便相互牵制。如此安排之下,正面的作用是权力制衡,而负面的影响则是相互掣肘、扯后腿。

前文已述,南唐枢密使(院)自中主时代以来,无论是职掌还是权力都急剧膨胀,最重要的是,同中原五代的枢密使一样,其职权己经扩展至最重要的军事方面。

在北宋灭南唐的系列战争中,外部战事频仍,陈乔所负责的枢密(光政)院按例本应该负责战时军事指挥、调度、后勤保障等一系列事宜。但李煜将活动中心和权力重心转移到澄心堂,军政要事的商议决策、政令的下达等,都集中在澄心堂而非枢密(光政)院,能够决定大小事情的是李煜或张洎而非陈乔。

因此澄心堂也己成为实际的中枢所在。该堂汇集了张洎、徐游等一大批后主信任并重用的大臣,诸多军政要事皆也在此处理。这样的设置令二者的职能产生重叠,直接后果是朝政系统变得紊乱。

《江表志》就曾记载,在非定制的澄心堂和朝廷机构枢密(光政)院之间,在外领兵的将领往往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领命,要做出行动决定也不知道向何处去得到许可。

在战争期间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政出多门或者政出无门都是很要命的问题,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都会出现问题,从而加速了南唐在战事中的败局和政权的败亡。

宋灭南唐之战经过示意

结语

澄心堂因为一张名贵的纸而被世人铭记,而它的真实角色却很少被人想起。从最初的皇家图书馆职能,到南唐的皇家饮宴场所,再随着政权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而逐渐走向权力中枢的定位,中主李璟修建澄心堂时也许并未想到赋予它那么多职能。

但澄心堂作为南唐内廷最重要的殿阁之一,见证了李璟、李煜两代文学帝王的权力纠结,也见证了五代十国乱世中文人政治的昙花一现和一体两面,并预示了接下来的大宋王朝的文治鼎盛以及它与南唐政权相似的命运。

本文内容由小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