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意思(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导语: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所说的「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是中国文化中一项很重要的师道精神。

「中国文化」这个名词,是现代人提出来的,以前没有这个名词,只是叫人读书明「道」,而且要读通。要注意的是「读通明道」,不是只读「懂」而已。读一本书,懂得它的文字,懂得它的含义,这不难;可是读书要「通」可就难了。依古人的目标看来,许多人读书并没有读通,而是读「塞」了,那是不通的。所谓通,就是所作的学问,经也好,史也好,包括农工科技等各种学术都能相互通达,融会贯通;而且做人处世之间,也能明白畅通,这就太不容易了。

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这个「殉」字,有自然顺从的意思,可不要看成是「殉葬」或「殉情」。当天下有最高度文化的时候,就是我们人类完全自然生活在「道」的文化中,一辈子都活在道的自然德性中。

其次是「以身殉道」,不是「以道殉身」。当时代社会处在变乱中,道德沦丧,文化堕落,一般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为生存而不择手段,互相争斗,唯利是图,只顾个人生命需要而自私自利,没有时间管什么道啊、德啊。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是古人所谓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个有道德的人,想作「中流砥柱」绝不可能。所以自古以来,道家或儒家的有道之士,就采取避世、避地、避人,隐遁山林,以待时机再出山弘道。

这种时势,在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上,有很多次的惨痛经历,大家只要一读历史就可以明白了。再说老子、孔子、孟子等这些圣贤,也都生在时代离乱的环境中,他们无可奈何,只好讲学传道。他们在滔滔浊世中,作一盏暗路的明灯留给后世,薪火相传,不断道统,这就是「以身殉道」的精神。

以孟子所说,自古传承道统的圣贤只有两条路:一、在太平盛世,天下有道的时候,「以道殉身」;二、在天下变乱的时候,「以身殉道」;至于「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是说不论人类社会的思想、教育、物质文明如何演变,「道」的文化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却万古长存,变动不居。所以不管贫穷低贱、富贵通达,都要安于这个「道」,独立而不移,不要因为时代的变乱,各种学术的混杂而改变自己,对别人的盲目学说,随声附和。如果歪曲自己的正见,而讨好时代的偏好,就叫做「曲学阿世」。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这是孟子所说五个教育方法中的「答问」问题。孟子的学生公都子提出来问,有一个名叫滕更的人,是一个小诸侯的弟弟,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亲王,高干子弟之类。大概他有什么问题,孟子没有答复他,所以公都子问老师说,滕更也是你的学生,至少他也算是及门的弟子,他问你,你不答复他,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一个人「挟贵而问」,就像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那种口气——「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头儿,你那么远跑来,对我国有什么好处?这就是「挟贵而问」。孟子一听,就给梁惠王过不去,说:「王何必曰利?」给梁惠王碰一个橡皮钉子。

有人是「挟贤而问」,这在社会上常常看到。有人自己觉得修为了几十年,自认为有道,对于不知道的问题,向人求教,学来以后,装成一副自我高明的样子说:「你说的和我的意见差不多。」

还有人是「挟长而问」,自认为年高,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他不懂的问题,向人请教以后,大摇大摆捋捋胡子说:「可以,可以。」好像说,你这小子还不错,这是「挟长而问」的神态。

「挟有勋劳而问」,这是说有的人有身份、有地位,高官厚禄的人,被恭维惯了的,他有问题问你,他的心中已经觉得是看得起你,这样的情形是「挟有勋劳而问」,你可以笑而不答,或婉转推开了事。

还有的是「挟故而问」的,因为有其他的原因,故而假借一个什么问题来接近质问你,那也可以置而不答。

孟子说,对于这五种情形来问的人,都是有问题的。而滕更来问,占了其中的两样:第一,他是高干子弟,「挟贵而问」;第二,他是另有目的,「挟故而问」,所以我不答复他。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孟子的人格,表现出师道的尊严,而且比孔子看得还更严重。孔子是有教无类的,孟子则是有所斟选的。

孟子讲教育、文化思想,以及态度方面的问题,到此告一段落。接着是另一高了,讲到个人的修养。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一起把我们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欢迎读者留言评论和关注,动动您的手指转发正能量,让更多人学习到正能量!

本文内容由小美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