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经验及复试内容都涉及哪些内容(考博经验及复试内容都涉及哪些方面)
导语:考博经验及复试内容都涉及哪些?
经常从帖子里看到很多网友在犹豫要不要读博士。在这个老大不小的年纪,看到很多小有成就,结婚生子的朋友同学。我还在学校读书,工作还没定下来。我不禁怀疑过去那种辛辛苦苦的学习生活。这些疑惑很正常。
如果你现在或将来决心从事科研或大学工作,走读博这条路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心中已经有了未来职业的蓝图,而这些蓝图并不需要博士学位,显然你要坚定自己的想法,完成心中的蓝图。这种方法至少有两个优点:
●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事情;没必要为了一纸文凭浪费自己的青春。
●这个名额可以留给更需要博士学位的学生。也许他是因为热爱科研,没能接受高等教育,才被迫选择了另一份职业。而且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真的很无聊。
总之,不要被一张文凭带来的虚荣和诱惑所吸引,不要成为现实社会找工作压力的一种逃避!如果是这样,你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缺乏兴趣和动力。在老大不年轻的年纪,精神惘然。读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文凭背后的知识(当然文凭也很重要),从而在追求的过程中获得人生的知识、经验和阅历,这才是最合适的。
考博的第一步是联系导师,而不是秉承“广撒网,重在培养”的原则,以为自己投出去的简历越多,拿到offer的几率就越大。这个操作在找工作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在选择申请博士生导师的时候是大忌。
有的同学因为不确定报考哪个导师,就给学院里同一个研究方向的所有老师发邮件介绍自己。每封邮件都是真心实意的,貌似导师没举报。这个策略真的感动了几位导师。我才知道一个导师在一次聊天中无意提及这个学生。大家一听,马上查名字,学生的小心思都往好的方面放了。后来的几轮采访再也没有见到他。
在申请博士学位时,学生期望导师能尽快给他们答复,导师也希望学生有诚意。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考生要全面审视自己,联系自己最感兴趣的导师进行沟通,全力以赴展示自己,让导师看到自己报考的诚意和决心。要想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性格是必不可少的。
面试导师,直面困难,做好充分准备。收到导师的邀请后,很多同学因为紧张而担心一对一的面试。消除紧张的方法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变化。一定要在和申请人导师面试前调整好个人状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自己的长处。建议带上简历一式两份,导师一份,自己一份,保证沟通时信息完全衔接。
面试时,不管导师有没有要求,科研计划都是必不可少的。科研计划一般分为三个方面:硕士阶段工作总结、博士阶段项目计划和项目预期成果。
写计划的时候,如果能把硕士期间学到的知识和技术用于博士项目的进度,那就太好了。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首先要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统筹考虑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的学习生活。采访完导师,得到他的肯定当然是可喜的。如果没有得到导师的青睐,也不要太难过太痛苦。起身从头开始,尽快联系其他导师。另外,即使你没有机会在一开始接触的导师的实验室学习,也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给导师发邮件,感谢他在百忙之中与你交谈。毕竟做科研之前必须先学会做人。
复试的内容通常涉及以下问题:
a)以前的方向和研究成果。其实这个问题对于申请导师来说已经基本清楚了,不然你跟他解释清楚了才敢申请。所以这个问题基本上是给下一个导师听的,也是为了方便记笔记。
b)英语口语和书面阅读能力。这是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情况下,导师,尤其是有点英语背景的导师,会用英语问几个问题让你用英语回答。不要紧张这个问题,其实他们也很清楚口语的问题,大部分真的不敢恭维自己的口语和听力(当然极少数还是很好的)!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导师重复几句话你就听懂一句话,然后你用当地英语回答一句话。导师没有完全理解你的意思。所以这种考试方式只是作为一个程序,让导师去发现。
英语阅读技能调查。这个过程是复试最需要注意的,因为它能直接反映你的英语读写能力和未来的培养潜力。普通复试组导师。
我会给你一份与你申请的专业相关的英文文件。这些英文文献一般在SCI论文中阅读难度较小,有时类似于学术报告论文。让你读2~3小段,然后让你翻译里面的意思。这个翻译也是句子翻译,或者可以是理解方式的释意翻译——也就是意译。但是如果你很少看英文文献,估计在阅读的时候会遇到一些生僻字或者很难理解的长难句(一般是一个3行左右的句子,插入语,定语句等等)。
对于生僻字,一般出现在并列成分中,或者这个生僻字用后置定语修饰。这样就可以根据这些并列词的意思或者修饰语来判断它们最基本的意思。如果真的不认识这个字,可以只翻译坐标成分。最重要的是,你要给别人这样的印象,你完全理解作者这句话想要传达的意思。不用担心一两句话!
d)对申请专业的了解。一般导师会问你对这个专业的看法或者未来的打算。这些问题怎么回答简直是老生常谈,只要你有礼貌,谦虚就好。最后,别忘了说说你的导师。因为你在博士期间需要他的指导,所以最后要像春风一样奉承他,留下好印象!
当然,以上只是复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你报考,基本上90%以上都会考察这些问题。但是,无论你如何表现,请记住一句话:谦虚、谨慎、三思而后行是万能法宝。
本文内容由小开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