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与众不同的孩子(如何与众不同)
导语:怎样对待“与众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条件原理处理很有效
老师们,你们班级一定有几个“与众不同”的学生。
按照学校规定星期一要穿校服参加升旗仪式,总有几个学生不穿校服。你发现了,对这几个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他们直到下课铃响起开始排队了,才拿出校服套在身上。参加完升旗仪式,一回到教室他们马上又脱下校服。不是校服不合身、不好看,他们就是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平时穿衣服也是,凡是学校规定不给穿的奇装异服,尽管老师讲过多次,他们总要隔三差五地穿着来上学。今天批评教育完了,过几天还穿来。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不惜多次挨批。
课堂上,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学生。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听课,总有个别学生发出异样的声音;同学们都在认真思考问题,总有个别学生会做一些扰乱别人的小动作;还有的喝水、吃东西、借文具、传纸条……
类似这样的行为还有许多,比如男生留长发,女生戴首饰、化妆、留长指甲,把违禁物品如手机带进学校,等等。
老师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学生所做的违纪事情,并不是非做不可的。星期一穿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上课不随意发出声音,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这些都很容易做到。但是,为什么总有一些学生宁愿冒着被老师批评的危险,也要“与众不同”呢?
这或许可以用“不利条件原理”来解释。
不利条件原理是由以色列生物学家扎哈维(A.Zahavi)提出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动物和人类不是在做出最冒险、最过分的行为之余侥幸能兴旺,而正是因为有这类行为而兴旺。
扎哈维是位鸟类学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以色列和约旦的边界上研究鸟类。1970年他因为发表“不利条件原理”(the handicap principle,又译为“累赘原理”)而闻名于世。这个涵盖面广而又有争议的学说的宗旨之一,是要解释羚羊逃命时为什么要跳跃?雄孔雀为什么要拖着相当于它身长两倍的、美丽却碍事的尾巴?以及人类为什么要做那些危险的、没有实际作用的事情?按扎哈维的说法是,羚羊在逃命时的跳跃尽管是浪费体力的危险举动,但是它仍然愿意冒这个险,因为它等于是在告诉猎豹,“你休想猎杀我这么强健的羚羊。” 雄孔雀拖着长长的、美丽的、碍事的尾巴,尽管更容易被捕获,但是它就是要以此显示自己的美丽,来赢得雌孔雀的芳心。人类的诸多冒险行为,也等于是在告诉世人,“你们哪一个也比不上我。”
这些动物和人都是运用不利条件原理,给自己加上不利条件,甚至是有生命危险的不利条件,以此对外界显示自己的强大,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然后,获得更好的生命状态。
我们运用不利条件原理来分析前面所说的违纪学生。他们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违反了学校纪律,是要挨批的,甚至会被惩罚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难道是真的不能避免吗?
其实,大多数学生在违反纪律的时候,他心里是知道违纪的,而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些学生之所以“明知故犯”,就是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此刷一刷自己的存在感。
老师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学生往往成绩不好,各方面表现都不怎么样,也没有什么特长。如果他们不是偶尔用犯错违纪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们就会一直默默地坐在那儿,你上了一学期的课,也记不住他的名字。事实上,我们的教室里确实有一些这样的同学,成绩不好,没有特长,也不违纪,长期默默无闻地坐着,几乎成了教室里的“局外人”。
我们老师总是首先记住那几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那几个总是违反纪律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以他们的聪明智慧、认真的态度、优秀的作业、高分的成绩让老师记住了他们,而违纪的学生就是用不利条件行为让老师记住的。
对待这样的学生,老师应该怎么办?
首先,老师要主动关心、帮助那些坐在教室里的“局外人”。老师要多观察他们,发现他们的亮点和长处,上课多提问他们,多鼓励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课后多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学习,让这部分学生不再觉得自己“无人问津”,自己不是可有可无的,老师还是很看重自己的。以此发掘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和潜力,从而努力学习,努力向好。
其次,老师对待那些运用不利条件刷存在感的学生要严肃批评。学生违纪了,当然要批评教育,而且要责令改正,不允许下次明知故犯。要治就治到位,该停课停课,该喊家长喊家长,不痛不痒地说几句就放他过关没用。
最后,老师有时候要学会冷处理。如果你经常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批评个别运用不利条件刷存在感的学生,你反而给他刷了存在感,这正是他想要的。现在的人啊,都想着出名,管他是美名还是恶名呢。所以,有时候要对待这样的学生冷处理,只要不是对课堂影响太大,尽量不在课堂上批评他,不当着很多同学的面批评他,绝不给他“出名”的机会。当然,课后,办公室,没人的地方,要狠狠地批,绝不留一点情面。
本文内容由小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