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山水画概述是怎样的发展历程呢(两宋山水画发展概况及特点)
导语:两宋山水画概述,是怎样的发展历程?
宋代是中国古代山水画走向全面成熟的时期,纵观整个宋室王朝,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笔法、皴法丰富多样,山水画画家辈出。
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北宋建立翰林图画院,属于宫廷画院,在宋徽宗时更名为宣和画院。
该画院主要由皇帝主管,之后实行以画作为科举考试考题的制度来选拔学生,画家们可以通过作画的形式参加科举考试并入朝为官,此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宫廷绘画最繁荣的时期。
皇帝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使整个宋王朝出现了“绘画热”,这些绘画家在继承隋唐、五代画法的基础上,将我国的山水画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山水画名家辈出,山水画流派层出不穷,我国古代的山水画形成了完备的技法以及独特的审美追求,中国山水画出现了最高峰。
一、北宋山水画的发展1.北宋早期山水画
北宋建国之初,都城在汴京(今开封),由于定都汴京的缘故,北宋山水画从选材到技法主要是承袭五代时期北方画派的荆浩、关仝,画家笔下多是北方雄厚壮阔的自然山水,黄河两岸到关洛一带的山水风光成为画家们笔下着力去塑造的形象。
李成、范宽是此时期北方画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成笔下常以齐鲁大地的自然风光为描绘对象,其笔下的寒林美景最为传神。范宽由于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太华山,笔下多为雄壮的崇山巨石。
李成、范宽之后,北方出现了众多的山水画家,不过大多数以模仿取法。之后出现的郭熙师法李成,笔下的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笔法雄健、灵动,层次分明,成为北派山水的集大成者。
2.北宋中期山水画
北宋初期建立的翰林图画院,将当时的画家全部聚集在了一起,宋徽宗赵佶时的画院更加完备兴盛。
北宋中期由于翰林图画院实行“融诗于画”的选拔制度,画学也被正式列入科举之中,各地画家均可通过应试进入朝堂。
以宋徽宗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对绘画艺术的审美取向使得翰林图画院在画工选拔以及画学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求有较为完备的技法,还要有深厚的文学涵养。
以徽宗为首兴办的画学流派中,诗文的讲授成为画学人才培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画院的画家们不仅有着良好的生活待遇,而且画院还为他们创造了良好创作条件,他们整日在诗词熏染下,通过笔下的 绘画作品来体悟诗人的情怀。
一方面实现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画作中通过不断体悟诗作意境,种下了诗人情怀的种子,具备了极高的文学造诣。
苏轼在《欧阳少 师令赋所蓄后屏》中有:“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
苏轼认为,北宋以来,画家们与诗人一样,他们在画作的创作上总会借助客观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借助客观物象表达内在情感的艺术表达,极大地增强了山水画的审美意境。
同时通过有限画面表达无限诗情的自觉追求趋势,也说明了北宋时期院体山水画的文学化趋势愈发明显,抒情性大大增强,这正体现出“诗 画本一律”的艺术哲理。
3.北宋晚期山水画
北宋后期统治集团在宫殿易图后,作为宫廷御用的画家必然要按照统治集团的喜好去创作,因为哲宗们好古、崇古,画院画家就要好古、崇古。
画家们学古不学今,从范宽、荆浩到王维再到李思训,画家们在大青绿这一题材上乐此不疲。画家的创作只有和统治集团的审美情趣相合时,画家才能保证自己人格的完整,否则他们只能离开画院。
来自各地而来的画家来了又去,因为画院画家不能自由创作,画院受皇族的限制太死。要想留在画院,必须受制于人,仰人鼻息。从哲宗朝始兴起的这股崇古风气。
至宋末依旧不衰,画家们就连名字都喜欢冠上一个“古”字,郭熙的水墨山水自此在画院受到冷落,大青绿山水流行起来。
二、南宋山水画的发展1.南宋初期山水画
北宋靖康元年,金人一举南下攻入都城汴京,北宋灭亡。之后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建立南宋。
靖康之变中,徽、钦二帝被掠,金人在都城开封肆意搜罗,宫廷府库、金银钱帛、皇室宝玺、礼器外,北宋王朝珍藏的古今绘画作品等一并被金人掳走。
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只保有淮河至大散关以南的半壁江山,金人的疯狂侵略行动,一方面使很多北宋的画家因这场战火逃亡到了江南,另一方面致使江南本土画家缺少向古人优秀画作学习的机会。
从承继关系上来说,南宋建立后,翰林图画院仍旧沿袭北宋之前的制度,宋文化继续以其强劲的生命发展着。创作上画家们大多师法李唐,风格上由于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掠的耻辱以及江南特有的植被地貌形态。
画家们多少充斥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义愤,这种义愤一定程度使画家们在创作绘画作品时的审美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在表现江南山水画 的作品中,出现了“残山剩水”的自然风光和横刷竖扫的“大斧劈皴”的绘画技法。
2.南宋中后期的山水画
南宋中期,院体是当时绘画艺术的主流。以“李、刘、马、夏”为代表的南宋四大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特点,还有所创新,从绘画内容、画面布局、笔墨浓淡到绘画风格都发生了变化。
相较于北宋院体山水画,南宋院体山水画在表现山水美之时,采用的是一种清新、刚健、简淡的表现手法。在画面布局上,南宋山水画有了巨大的突破,由北宋的全景式山水变为“边角之景”。
这一时期的画家逐渐改变北宋时期的传统审美习惯,完全打破了北宋时期的绘画艺术风格,将情趣性增添到画面中,笔墨技法的运用在这一时期更加丰富多样。
画面描写的对象由北宋时期的雄健的描写对象转变为俏丽典雅的形象,流水、飞禽、渔船、鸭凫成了主流,大面积的留白增加了画面的空灵之感,给观者留下无限想象,作品意境中充满清新安逸的氛围和风花雪月的主题。
就画院作家而言,当时画家主要追求的是如何在画面中实现画面的诗意化,这点我们从马远、夏圭的作品以及后来的山水画小品中都可窥见一二。
画面的“异常诗化”表明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已完全脱离北宋山水画完整表现自然山水的构图手法,简单明净的构思、大胆的剪裁,同时又运用渲染的手法将一个或多个细节加以组合,在反映江南山水的风光秀丽外,给人丰富的体验和无限的遐思。
与此同时,“边角造景”的构图技巧,把主景置于画面一隅,其余与表现作品主题无关的景物全部消失,画面上出现大片空白,从而在气氛渲染中突出画作的主题。
因此“边角造景”中的白看似空白的空白,乃是无中之“有”,是虚中之实,它属于画面形象的一部分,他的出现不是堂而皇之而是为了适应画面没敢而诞生的。
总之,“异常诗化”和“边角造景”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打破了北宋大山大水全景式或平远式的构图模式,使南宋山水画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尽管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使画作的题材更加窄小,场景也不太壮观,就连画面尺寸也小了许多,身边一个极小的场景都成为了画面的主体,但这些所谓的“残山剩水”被画家刻画得更加精巧细致。
因而有了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妙用,使作品具有更加鲜明、更加深厚的诗意,这是南宋时期山水画的主要绘画风格,它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里程中的一大创造和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点。
结语:综上所述,两宋山水画作为我国山水画的顶峰,它不仅对大自然的秀丽风光进行表达和赞美,还从中寄托画家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怀,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
它将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融入到画作中,由注重美感到注重意境的表达,体现出绘画者通过描摹自然景物实现内心情感表达和叙述的精神层面,这种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文化底蕴的积淀,受到后人的效仿和推崇也使中国的绘画走上了新高度。
本文内容由小思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