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传染病(牛羊传染病是什么病)
导语:牛、羊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控:一、病原微生物
牛/羊疾病,尤其是一些传染性疾病和成批发生的寄生虫病,是牛/羊生产的大敌,如果疏于防范,往往会使整群以至整个牛/羊饲养场毁于一旦,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牛/羊生产中,必须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畜体健康无病,高产稳产。
一、病原微生物
传染病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而具有致病性的微小生物--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它们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及衣原体等。
(1)病毒 病毒是很小的微生物,一般圆形病毒的直径为几十纳米至一百多纳米,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每种病毒必须寄生在对其具有易感性的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由病畜消化道、呼吸道等排出的各种病毒,都是释放在细胞之外的,它们在自然界中不能繁殖,但能存活数十天至数百天之久,当有机会侵入畜体时,又在细胞内繁殖,引起疾病。
病毒有耐冷怕热的共性,温度越低,存活越久,但在高热环境中存活的时间很短。例如,绵羊肺腺瘤病病毒,56℃经 30 分钟即可灭活。不同病毒对酸、碱、日光、紫外线及各种消毒剂有不同的耐受力,但大多数不能耐受碱和长时间(半小时以上)的日光直射。
牛/羊病毒性传染病与细菌性传染病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前者用疫苗预防的效果比较好,但一般来说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是破坏细菌的新陈代谢,而病毒靠寄生生存,没有自身的代谢,因而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能够进入细胞杀灭病毒而又不损害细胞的化学药品,研制难度大,仅取得有限的进展。有些牛/羊病毒性传染病可以用高免血清治疗,虽有特效,但费用比较高。
(2)细细细的微生物,径或长度一般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放大1000多倍可以观察。依细菌的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3种类型,有些球菌和杆菌在分裂之后,仍有一般显微镜下看不到的原浆带相连,从而排列成一定形态,分别称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链状杆菌等。
细菌与病毒不同,它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只要有适宜的温度、温度、酸碱度及营养等条件,细菌就可以大量分裂繁殖。例如,大肠杆菌在适宜条件下,每20分钟左右就分裂1次。一般病原菌在10~45℃的温度下都可以繁殖,以37℃最为适宜。当外界环境不利时,细菌会减缓乃至停止繁殖,但能存活较长时间,待环境有利时再恢复繁殖。
有些细菌能在细胞壁外面形成肥厚的胶状物,包裹整个菌体,这种胶状物称为荚膜。它具有抵抗动物细胞的吞噬和消除抗体的作用,从而增强细菌的致病能力。还有些杆菌在外界环境不利时能形成一种有坚实厚壁的圆形或椭圆形囊状结构,称为芽孢,可大大增强对高温、干燥及消毒药的抵抗力。能否形成荚膜和芽孢,以及芽孢呈现什么形态是菌种的特征,因而是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
细菌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时,细菌大量繁殖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聚集物称为菌落,不同细菌的菌落呈不同形态,这也是鉴别细菌和诊断传染病的依据之一。
牛/羊细菌性传染病都可以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但大多数细菌性传染病没有可供免疫接种的菌苗,只有少数有用于预防的菌苗,但效果也不够理想,仅在必要时使用。
(3)支原体支霉形体,其大小介细菌和病毒之间,结构比细菌简单,但能独立生存。支原体没有真性细胞壁,只有极薄的胞质膜,不足以保持固定形态,因而呈多形性,如球形、杆形、星形、螺旋形等。多种抗生素,如土霉素、金霉素对支原体有效,但青霉素的作用是破坏细胞壁的合成,而支原体并无真性细胞壁,所以青霉素对支原体无效。
(4)真菌 真菌包括担子菌、酵母菌和霉菌,一般担子酵母菌对动物无致病性。霉菌种类繁多,有些霉菌对牛和羊有致病性,如烟曲霉菌使饲料、垫料发霉,引起牛/羊患曲霉菌病,而黄曲霉菌常使花生饼变质,饲喂牛和羊后引起中毒。
霉菌的形态是细长的菌丝,有很多分枝,各执行不同功能。一些菌丝肉眼看不到,大量菌丝聚在一起呈丝绒状,是人们所常见的。
霉菌能够进行独立的新陈代谢,在温暖(22~28℃)、潮湿和偏酸性(pH4~6)的环境中繁殖很快,并可产生大量的孢子浮游在空气中,易被牛/羊吸入肺脏。一般消毒药对霉菌无效或效力甚微。
(5)衣原体 衣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到一定阶段寄生在细胞内,对抗生素敏感。
本文内容由小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