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不以俗厚而易其真什么意思(不以俗厚易其真的易)

导语:《道德经》:不以俗见定论人生,用无为养心处世

一、

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是让好的事物变得更好,而是看到好的事物中存在的负面因素,以此来平衡一些事物在生命之中存在的状态,避免让好的事情走向物极必反,更能让坏的事情也向好的方向发展。

因为对于人生来说,能够发挥作用的并不是某些事物本身,而是当一件事物出现之后,如何对这个事物进行调和与掌控。

这就是智慧存在的地方,能决定人生好坏的根本,也在这个地方。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以无为之心去作为,以无事之心去做事,以无为之心去品味。

这也是道家顺从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源,不轻易对事物作出评判,更不自以为是的对事物作出主导,使一切顺从自然,在一切顺应规则本身的同时,塑造一切正向机缘。

在《左转》之中有一个《晏婴论‘和’与‘同’》的典故,就非常好的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的时候,晏婴正在随侍,梁丘据赶着车前来,齐景公就说:“唯有梁丘据跟我和谐。”

而晏婴就说:“梁丘据只不过是同而已,哪里说得上是和。”

齐景公听了就疑惑地问他:“和跟同,有什么不一样吗?”

晏婴就回答说:“不一样,就好像做汤一样,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饪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师加以调和,能够让味道适中,味道太大就加一点调料,味道太浓就冲淡,君子喝了汤能够心内心平静。

而君臣之间也是如此,国君认为可行的,其中也有不可行的地方,臣下就将不可行的指出来,而使可行的更加完善;国君认为不可行的,其中也有可行的地方,臣下就肯定其中可行的地方,而去掉不可行的地方,所以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制,百姓也没有争夺之心。就像《诗经》之中说‘亦有调好的羹汤,既齐备又滋味适中’,进献给神灵。神灵而无所指责,此时上下皆能和好无争。

但现在梁丘据却不是这样,国君认为行的他也认为行,国君认为不行的他也认为不行。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能吃得下去呢?如果琴瑟只有一个音调,谁能听得下去呢?不应该相同的道理也是这样。”

在晏婴看来,齐景公所认为与他和谐的梁丘据,并非是与他和谐,只是与他苟且相同罢了,也就是晏婴口中所说的“同”。

同是指相同,但并不能使事物达到和谐。

二、

就像梁丘据只会顺从国君的旨意,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平衡,而是在错误方式的指导下,使事物更加走向偏颇。

这样的方式并不会使好的事物变得更好,但一定会让坏的事情变得更坏,就像用清水去调剂清水一样。

而君王掌政,需要的不是一个使事物走向偏狭的人,而是能够平衡事物,及时指出问题的智者。

也就是能够使事物走向“和”的一面,这样的人才能使国君的思想言行合于正道,以使国家达到清明仁政的状态,这就是“和”与“同”之间不同的区别。

而对于人生来说也是如此,人性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就是趋利避害、谄媚逢迎,这不仅仅针对于身边的一些事,包括自身对于人生的态度亦是如此。

比如当一个人能够觉察生命中出现那些好的状态时,就摆出一副洋洋自得,居功自傲的样子,却没有发现那些好的状态中也存在着对人生坏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出现人生中的乐极生悲,用愚蠢的状态将本来好的事物推向了一个坏的深渊。

而对于那些本身看似不好的事情出现时,不能理智清醒地看待问题,只会带着糟糕的情绪,例如抱怨、悔恨、痛苦等等,这样的状态不仅不能使坏的事情变得更好,反而让自己在错误的路上一去不复返,更由此失去了坏的事物中潜藏着好的机缘。

忽略了在那些看似糟糕的事物背后,也有着自己本就期待的另一种人生。

就这样,在错误的认知主导下,只是以“同”的方式让人生逐渐走向极端,而缺乏了以“和”的方式正确调和问题的智慧。

很多人总抱怨着人生活得很糟糕,活得很痛苦,其实痛苦的不是人生本身,而是我们缺乏明见人生事物背后的那一双慧眼,你所看到的只是世俗意识想让自己看到的,在你看不到的事物背后,才是事物本身存在的真相。

一个人的智慧,就是能够看出这些真相之所在。

何为智慧?就是能超越文字、超越形象、超越感受、超越一切外在表象,直达事物的本身,在自己内心中不固执、不僵化、不定论、不拒绝、不妄求,而使事物显现出它本来的清白本质。

不给任何事物做出世俗的定论,由此也不会因为主观意识的偏颇,又因自己的情绪对事物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

你的人生不在你的人生本身,而在你的人生背后。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本文内容由小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