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渊博的学识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知识渊博)
导语:他们以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书艺而各领风骚
每个时期,书坛上总会出现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以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书艺而各领风骚。清代书法的特点是碑学和帖学的交相辉映,康熙年间出现的姜寰英、何焯、汪士鋐、陈彦邦主要是帖学的代表,被称为“康熙四家”。
姜宸英小楷清朝第一
姜宸英(1628-1669),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年七十方举进士,探花及第,授编修,后因科场案死于狱中。
姜宸英的书法,师法米芾、董其昌而上追晋人,楷书师法虞、褚、欧,尤工小楷。作品清俊淡韵,清秀悦目。但略嫌“拘谨少变化”。传世《行书秋中杂感诗》轴,字体极小,行书中杂草法,波磔间有章草笔意,行与行、字与字之间疏密有致,气度娴雅,笔势流畅,极其娟秀。
何焯秀韵不俗
何焯(1661-1722),字纪瞻,号茶仙,人称义门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康熙中拔贡生,先后获赐举人、进士,授编修。在书法方面,喜临摹晋唐法帖。蝇头米字,灿然盈帙,好之者常不惜重金求购其手校本。
《评书帖》以为:“义门未得执笔法,结体虽古,而转折欠圆劲,特秀韵不俗,非时流所及。”传世《七绝诗》轴,布局舒展匀称,结构严肃渊雅,笔法严整劲秀,颇得欧阳询的意韵。
汪士鋐崇尚平正
汪士鋐(1658-1723),字文升,号退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康熙进士,官左中允,工古诗文,著述丰富。
其书法瘦劲舒朗,晚年愈见沉着,与张照并肩,又与姜宸英并称“汪姜”。曾有自述:“初学《停云馆》《麻姑仙坛》《阴符经》,友人讥为木板《黄庭》,因一变学赵变其弱,再变学褚得其瘦,晚年尚慕篆隶,时悬阳冰《颜家庙碑额》于璧间,观玩摹拟,而岁月迟暮,精进无几。”讲明了其始于帖学,转道碑学的历程以及崇尚平正的书学观,惜年事不允,未能从帖学中解脱出来。
他62岁时所作《行书虞世南破邪论序》卷,行笔瘦劲优雅,字体清逸俊朗。
陈邦彦书法为康熙朝典范
陈邦彦(1678-1752),字世南,号春晖、匏庐等,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官至礼部侍郎。陈邦彦书法自二王出,工于小楷,得董其昌的精髓,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
其书北京博物馆藏有《嘉瑞赋》轴,书法秀雅挺劲,舒朗清丽,有董书的深厚影响,为康熙朝典型的“干禄”正书风格。
本文内容由小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