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指的是什么书(十三经指的是什么)
导语:十三经指的是什么?
“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十三经即十三部经典著作,它是浩如烟海的儒家思想典籍的代表。始创于春秋时期,最初为6部,即孔子、孔子弟子等所编著的六经。到了南宋发展定型为13部,就是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十三经”。
一、六经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称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记》《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其中的《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
对于这六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在经学史上自汉朝以来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古文经学派则认为,在孔子之前已有六经,是周公所作,孔子只是对这些经典进行了删定。二是今文经学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根据古代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编著而成的,是先有孔子而后有六经的,因此有孔子著作六经之说。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至今争论不休而无定论。
实际上两种意见合起来,是没有必要厘出你我,实质上是两者不可分,有周公,更有孔子和孔子的弟子。这些对于今天的研究者来说,更注重的是六经本身的历史文献价值。
二、五经
六经变成五经,是因为《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失传,所以到了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博士。这些博土就是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负责各自经书的研究和传授学生。到了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三、七经
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七经了。
四、九经
到了唐朝,科举考试兴起,儒家经典被列为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于是便诞生了九经之说,即《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同时读书人还必须研读《论语》和《孝经》,这两部经典被称之为“兼经”。
五、十一经
唐文宗年间(公元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一部书,称为十一经。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
六、十三经和《十三经注疏》
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和《尔雅》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北宋哲宗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从此儒家的经典就以十三经的形式固定下来,再也没有变化。十三经之中,《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氏传》合称“春秋三传”。
对于这十三部儒家的经传,汉朝及其后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人们称之为注或笺。唐宋时期,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对汉代的注释也难以理解了,于是一些学者不仅注解经传的正文,而且对前人的旧注也进行解释和阐发,习惯上就称之为“疏”或“正义”。
南宋以前,注和疏本来都是单独成书的。南宋绍熙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具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及正义合刻在一起,形成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作者分别如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春秋左氏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疏。(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本文内容由小竹整理编辑!